1、协调两委关系
“两委”关系正常协调是作好村级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证。尤其
是“两委”一把手,更不能各持一把壶,各走各的路。村支部是党领导的领导机构,村委是行政机构,党政分家,实质干的一家的事。但村委必须坚持支部的领导,置于村党支部之下,认真搞好各项工作。只有这样协调好谁领谁的问题,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农村的经济建设,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好,干出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有益于群众的事业来。“家和万事兴”呀,几年来,我们就是坚持这样的原则,有事共同商议,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在支部领导下,带领村委人员统一行动,一心做好工作。这样做减少了工作间的矛盾,以及群众上访告状的现象。这样,心往一出想,劲往一出使,团结一致,奋勇向前,共同创业,为民造福。
2、围绕经济发展,我们在农林矿基础设施方面进行调整,做了些工作。首先,认真处理好各项工作之间的内在相互关系,农林是基础,加强经济建设是农村工作的主线,整顿矿业生产是关键,改善基础设施是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是目的。认清基础,抓住主线,把握关键,改善条件,奋斗目标。
调整结构,植树造林,营造绿色自然环境。
在支部指导下,村委多次召开会议,讨论认为在旱涝难保的山区种地,像女婿背上丈母娘跑,出力流汗不讨好。花出辛苦,收入甚少,不如不种。所以要更新观念,从长计议,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植树造林面积,大力发展林业。于是做出决定:一是鼓励村民绿化荒山荒坡种植树木,号召群众房前屋后路旁植树,规定30年不变,谁载谁受益,立合同,吃定心丸。二是在乡级领导下,市林业局指导下,村委规划退耕还林地面界线,让村民在自己承包地内按规格标准植树,管理,达标后享受国家优待政策。三是退耕还林地块外,谁想种草植树,谁就大胆干,也是利益归己。
由于农业向林业转轨,村民致富的思路拓宽了,思想稳定了,
创收创富不愁没钱花了。植树造林,造福子孙,前人载树后人乘凉,是造福后代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同时,调整农业结构,带动畜牧业,服务业、手工业等产业的发展,对农民增收致富大为有益。
转轨的结果;
全村栽种核桃树2万余株,种植刺槐8000余株,柳树3000余株,柏树5万余株,种草连片50多亩。开发矿业,发展企业,由小转大,强化有益因素,有小型企业向规模型科技高的大型企业过渡。对污染大效益低,不合规定区域的竖炉坚决取缔。招商引资创建大型企业,目前,已有建成、在建大型转炉4座。建成投产,可年产7万吨成品铝,总产值达3500万元,年上缴利税75万元,解决几百人就业,使人均收入提高2倍。
投入教育卫生,促进村民全面发展。治穷先治愚,治愚办教育。千秋伟业,教育第一。
办好学校,培养“四有”新人,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振兴强国百年大计。争创一流市,争创一流乡,除了靠资源外,不靠人才是不行的。人才出于学校,农村小学是基础,必须花力气,抓好基础教育。近年来,我们对十几年建成的教学楼进行了多处维修,为防漏,揭顶铺油,为防寒按了暖气,换了铝合金门窗,建牢了围墙,还配备了21台电脑,增添了教学设备,总投资百万元。过去群众很有意见,说:学校楼顶有眼眼,下雨教室成了水潭,冬天生火冒烟烟,孩儿们全是黑手脸。现在变了,好了,众人也不说了。
因学校不够使用,卫生所也简陋窄小,和学校住一处,挺不方便,现已开工在建。校内南面一栋教学楼和古庙院内的三间卫生所。都是有益于群众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大事。
突破瓶颈制约,拓宽发展之路。
没有好的交通,信息难进,产品慢出,生活节奏慢,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去年,在省地市“村村通路”富民政策指引下,市、乡、村三结合。在支部指引下,村委干部多方筹措60万元,修通了石公至相王2.2公里油路,连接“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