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继续组织和实施相关科研项目,为保护和发展提供研究支撑。建设开放的科研实施与组织管理平台。力争提前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民族文化数字化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为民族文化基础资源的共享、数据安全、传播完成平台建设;尽快完成“中国戏曲、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现状调查”项目总报告,为文化体制改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全面准确的调研数据。尽快将已进行两年展开30多个子项目的“中国节日志“项目申报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明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节日普查,力争在三年内完成,为国家节日文化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研究基础。抓紧已立项的国家科技计划基础性工作项目“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重要品种空间信息整编”工作,为国家编制文化资源地图提供基础性研究成果。力争将已完成论证研究的“中国皮影、木偶集成”、“中国民间工艺美术集成”、“中国史诗集成”等项目纳入明年的财政立项。
第三,坚将教育、研究、培养遗产保护人才与国家文化建设需求紧密结合,以及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思路,继续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大学、中国音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坚持将保护案例实证研究和服务基层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做好保护研究基地建设,在浙江诸暨西施文化保护中心、贵州荔波水书保护中心及村落文化保护与社区发展研究、云南摩梭文化研究中心等基地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会广泛参与的保护工作实践。发挥“中心”的资源和研究优势,在继续抓好已举办四届的“全国原生民歌比赛”、已连续几年在澳门举办的“内地春节习俗展”、“少数民族特色器乐及传统乐种比赛”等一批品牌项目的基础上,开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社会实现渠道。
总之,“中心”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保持集成工作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着眼基础性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将“中心”建设成为国家级资料中心、数据中心、研究中心三位一体的工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