㈣巩固了农村基层政权。联保贷款的实施,对农民遵纪守法意识的增强以及邻里睦和、农村社会稳定均起到了促进作用。亢村镇王某在村里“人缘”不太好,在进行贷款联保时,没有人愿意和他组成联保小组,使他十分孤立,内心受到了很大震动。自此他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主动和四邻五舍搞好关系。后来在村委的帮助下,他如愿以偿地取得了贷款。一位村委领导说:“联保贷款的实施,对我们村委工作帮助很大,违反村规民约、不配合村、组干部工作、不讲信用的就不具备发证条件。村委通过这一载体,树立了更高的威信,各项工作更好搞了,党的各项政策更好落实了。”
二、信用社方面。
㈠有效地降低了信贷风险,信用社效益明显提高。由于联保贷款户的偿债责任联系在了一起,他们各自的利益也就捆在了一起,相互之间加强了监督,无形中为贷款管理增加了一层监督力量,而且这个监督是全过程的,更直接,更有效。如贷款是否专款专用,否则,其他农户会帮助信用社及时追回,并劝其退出联保组;联保户在经营过程中能相互关照,相互传授技术,相互帮助解决困难,生产经营取得最大的效益,从而奠定了还贷基础。获嘉县信用社自2000年开办联保贷款以来,到期贷款本息收回率达96%以上,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㈡深化了信贷管理,规范了信用社的信贷资金运作。实施农户联保贷款证管理,解决了过去农户借款“找不到门”,信用社收款“找不到人”的问题,彻底改变了农贷管理“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另外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发放联保贷款证,合规、合法、高效发放贷款,有效杜绝了跨区贷款、人情贷款及“垒大户”等违规现象发生。既扭转了过去信用社信贷管理混乱的局面,又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㈢提高了信用社的社会声誉,巩固了农村阵地。联保贷款充分体现了农村信用社主动贴近农户、关心农户、信任农户和支持农户的真挚情意,从而获得农民群众对信用社的更多支持。信用社上门核定贷款余额,为信用社和农户之间构建了一个双方定期沟通的桥梁。农民群众认识到只有信用社才是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致富奔小康的坚强后盾,积极支持、配合信用社工作,纷纷入股信用社,三年来,该县信用社股金增加 万元。联保贷款的实施,带来了党政领导和农民群众关心、支持信用社经营和发展良好局面。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户联保贷款在一定时期内,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发放联保贷款的实际运作中,由于信用社信贷管理不到位、与农户生产信息不对称以及农村生产力落后的现状等制约因素,暴露出联保贷款的一些问题。
一、信用社方面
㈠资金严重不足,成为信用社支农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以张巨乡为例,经调查测算,2002年该乡两大支柱产业约需资金900万元(其中花卉种植400万元,养猪业500万元), 加上基础农业投入和小额消费借款,需要信用社提供支农资金1500余万元。2002年张巨信用社存款净增168万元, 存贷比为61%,扣除准备金,可用资金只有100万元, 加上支农再贷款200万元,全部支农资金也仅有300多万元,远远满足不了全乡经济发展对支农资金的需求。由于各社金融机构对存款的激列竞争,信用社的服务手段、异地结算和信用产品的相对滞后,导致存款的市场占用份额逐步萎缩,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成为联保贷款的主要资金来源,况且支农再贷款的额度小、期限短,不符合农业生产的需要。因此,支农资金不足与农户贷款需求旺盛之间的突出矛盾,严重制约了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