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及原因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首要工作和基础性工作。就我校情况而言,教师的平均年龄为40岁,平均教龄20年。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也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多年的积淀形成了一定的教学平衡。但换一个角度来看,这种平衡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停滞不前、原地徘徊。教师专业知识体系滞后、专业知识结构老化、专业知识更新迟缓。这个时期被称作教学状态中的高原期,教学发展阶段的瓶颈现象,属于盘整阶段。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不断成长着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寻找到一条从盘整到突破、到提升的路径。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教育教学质量高,入读我校学生人数多,平均班额大、安全隐患多、教学任务重、家长社会期望值高,教师日常事务性工作繁杂,忽视了自身素质的修炼;教育方向不够明确,教育目标不够明晰,教学理念落后,只顾埋头拉车,无暇抬头看路;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后自足自满,产生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功劳簿前固步自封;工作中缺乏职业理想,缺乏职业追求,得过且过,维持现状,因职业倦怠而失去了工作的热情、进取的动力;虽有专业发展的需求,但因种种条件和原因的限制,教师个人的专业化发展各自为营,没有寻找到恰当的专业化发展方法、合适的专业化发展途径。
二、对策及措施
2009年上学期以来,我校认真组织党员、教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文件精神,深刻领会到学校的科学发展就是要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全面发展。学校教育要科学发展,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关键,培训要先行。教师的“源头活水”,决定着学生“渠水”的质量。为此,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科研兴校、提升内涵”新理念,确立“立足岗位、提高能力、积淀底蕴、发展自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指南,坚持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学用一致,切实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以适应新课改及学生成长的需要,营造和谐教育氛围,实现学校教育的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具体措施如下:
1、教研沙龙畅所欲言
志趣相投的教师自发组织成立教研沙龙,不定期进行聚会,以聊天式、闲谈式、茶座式等形式,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交流教学心得、点滴收获,共享教学教学经典,畅谈教学构思。
2、邀请专家现场讲座
学校特邀四川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的专家对全校教师进行《教师专业化成长培训讲座》,指导、引领我校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加快自身专业化成长。
3、携手名校深化课改
邀请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清水河分校名师新秀到我校进行课堂观摩交流活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品水》,自然、清新、质朴、灵秀;数学广角《用字母表示数》,选材新颖、教法灵动,开启心智、启迪思维;美术课《神奇的科幻画》,活泼而不事张扬,平实却不失华彩,简约中蕴含丰富,流畅中兼具波澜。两校教师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真诚的交流、热烈的学术讨论。清水河分校领导的校园文化建设专题《让若水教育处处留痕》,围绕该校“水文化”教育特色,介绍了校园环境、班级文化、活动展示等,彰显了“质朴、灵动、勇敢“的育人理念。《教师队伍建设》交流了以“上善学校,若水教育”为宗旨,建设一支像水一样有德行、有情意、有志向、有毅力、胸怀宽广、善施教化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经验和做法。我校教师零距离地接受了新理念、新思想的洗礼。
4、师徒结对教学相长
教师之间开展师徒结对活动,鼓励教师跨年级、跨学科结对,使相互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元。师徒之间互相听、评课,交流体会、感悟,定期填写学习反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