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立足优化行风,开展效能评议。为促进机关作风转变,自2005年起,我们对各项作实行季度观摩评比,制造不平衡,挑起竞争,凡季度观摩综合评比连续两次处于全县后三名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引咎辞职;单项考评处于全县最后一名,且未完成任务的分管领导引咎辞职。结合季度观摩评比,我们认真抓好政(行)风评议,凡连续两次政(行)风评议牌全县末位的,县管部门主要领导就地免职,条管单位的主要领导,建议其上级主管部门调离。同时,为实现全县效能考评全覆盖,制定出台了《关于对未列入行风评议的部门(单位)实行机关效能考评制度》,加强了对县委办、人大办、政府办、政协办、纪委机关等32个未列入政(行)风评议的部门(单位)效能考评。实行了“效能投诉查实末位制”,规定凡在年内存在严重影响软环境建设以及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行为被查实,当事人所在单位不论在效能考评中名次高低,一律定为效能考评末位部门,并同其他考评后进部门一样兑现惩处。我们还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客商和群众代表,对全县各乡镇、各部门的软环境建设情况实行量化测评,以评促建,解决软环境建设中认识模糊、工作松懈等问题。
三、科学监控,跟踪问效,全力巩固软环境建设成果
1、科学设置监测网络,消除监控盲点。在企业和交通、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设立了25个软环境建设监测点,每个监测点聘请一名监测员,对职能部门服务情况、引资单位帮办情况、客商投诉情况和交办问题调查处理情况等进行明查暗访和信息收集,并及时汇报县软建办。软建办定期将监测员的汇报情况进行登记、汇总,并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督促整改。在农村,依托农经管理信息化和县、乡计算机联网优势,建立起覆盖县、乡、村三级纠风监控网,每个乡镇设立不少于2名工作人员的监控站,每个行政村(居)设立一个不少于3人的监控点,每名监督员联系农户不少于10户,对落实党的惠农政策及控减农民负担实施全程化网络监控。
2、拓宽诉求渠道,零距离倾听群众呼声。充分发挥行政效能投诉中心的作用,坚持和完善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超时默认制、AB岗无缺位服务制度,县效能室实行24小时值班,零障碍接待群众来信、来电、来访,投诉受理率达100%。在县广播电台开辟了“政(行)风热线”,每周由一个县直单位或部门主要负责人走进直播室,与听众直接沟通,接受投诉、举报和咨询。在县电视台开辟《提高机关效能,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专题栏目,及时宣传纠风工作中的一些好做法,曝光批评违反软环境建设相关规定的人和事,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在中国XX网站开辟了《政务会客厅—周末论坛》栏目。每两周一次,由县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分别做客会客厅,就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与广大网民进行交流。县委书记、县长以及各部门的负责同志定期召集由群众、客商、创业大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及时改进工作中的不足。
3、强化效能问责,清除发展障碍。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作、政府职能和机关作风转变、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以明查暗访为主要方式,强化效能问责。针对涉软案件查处中说情风重问题,县委、县政府明确赋予机关效能执纪检查人员现场处置权,对违纪违规人员,直接对照有关制度规定条款,现场作出处理决定。并坚持做到,只要有1%的错误事实就100%处理到位。该制度实施以来,先后对300多名违反机关效能建设相关规定的工作人员进行了现场处理,强势推进了软环境建设各项制度的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超时默认制等制度的落实,有效地转变了机关作风;涉企检查、收费审批备案制和培训办班审批制的严格执行,禁止了对企业进行重复检查、多头检查;全清理取消了县乡两级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实际需要的各类评比表彰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清除了经济发展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