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的问题。行政执法责任制作为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目前执行中还很不理想,行政执法职责分解落实已基本完成,但作为执法责任制根本保障的责任追究制度却或迟迟不能出台,或流于形式,对执法中过错原因不作深入的剖析,对相关责任人不作责任追究,难以发挥惩前毖后,提高行政执法水平的目的。
八、行政执法日常监管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监管缺位。突出地表现在行政许可领域,“重许可轻管理”的问题比较普遍;二是目的不纯。行政执法既是管理行为也是服务行为,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定位在维护秩序、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但有些执法单位将日常监管作为演变成了收费、罚款行为,给相对人形成“管理就是收费”的错觉。三是缺乏长效机制。行政监管应重在“日常”上,但一些行政执法单位却热衷以“运动”形式代替日常监管,造成日常监管的时紧时松、时有时无,影响了监管效果。
九、重执法轻释法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有些执法单位不计成本、热衷于搞轰轰烈烈的法律宣传活动,生搬硬套法条不厌其烦,而群众却听得云里雾里。其实执法的过程也是个宣传法律、解释法律的过程,是一个难得的向群众普法的机会,释法本是执法的应有之意,但实际执法中一些行政执法单位对释法不作要求,轻意放过了成本小、效果好的普法机会,对相对人的异议不能作详细的说明和解释,使相对人不能正确认识错误,产生抵触情绪,影响了执法效果。
十、法律文书不规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无统一的法律文书要求,突出表现在乡镇一级,行政处理决定不是缺少当事人基本情况,就是没有事实分析认定,很不完备;二是援引法律不规范。有的还臆造法律法规,有的不考虑法律法规是否具有溯及力,用后生效的法律处理先前的事情,有的法律法规条、款、项、目不分,引用混乱,有的只适用法规名称而不适用具体条款。三是救济权告知不规范。有的告知时限不准确,有的告知救济渠道不齐全,有干脆不告知。四是送达不按规定执行,没有形成送达文书入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