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共青团工作,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后各方面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讲求工作创新,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是人类进步的历史要求,创新就是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针对共青团来讲,创新就是团组织在新形势下,摸索出团组织运行的新规律,从而找出可行的办法解决团组织前进中面临的新问题。今天我们讲共青团工作要创新,客观地说就是因为我们遇到了用老办法难以解决的新问题。多年来,行政命令是团组织的主要工作方法,这是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工作方式,也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工作方式,行政命令、下指示、发文件、下级服从上级,形成的等靠思想是一种比较集中的思维模式,缺乏主动性。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资源配置越来越合理,等和靠是没有多少机会的,再说共青团工作只靠行政命令也不会长久,因为没有法律依据,也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其贯彻执行,所以说创新是适应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的唯一选择。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第一、走一条精兵强团之路。
大力发展团员一直是我们团工作的重点,也是团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没有规模,也就没有效益,那么,是不是说团组织的规模越大越好呢?党章中规定,共青团组织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的中心任务就是为各级党政部门培养和输送后备人才,为国家政权建设的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小平同志也讲过:学马列,不在于多,要精,要管用。同样,发展团员也应该遵循这个指导思想,现在社会上只要是适龄青年,基本上都是团员,而在这其中,出现了举手入团、突击入团的不正常现象。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团组织的先进性。所以说,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团员队伍,走质量兴团之路,对团组织的建设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共青团组织有其政治属性,在人们需求多样化的今天,入团并不是所有青年的唯一选择,这是一个事实,我们应该尊重他,但这并不是要求我们放弃大力发展团员的努力,而是希望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团的领导机构,要对团员、团干部,从政治上、生活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通过他们个人成长的成功经验去影响、教育更多的优秀青年入团,让更多的青年人认识到,曾经做过团员、团干部是人生最重要的生命历程,从而建立一支精干、向上的团员队伍。团组织的设置也是如此,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经济组织的出现,我们暂时丢掉了一些团组织阵地,感觉着急和担心,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了市场经济体制中各种经济成份的合法性,也就是解释了我们想把团旗插到任何角落已是不可能的事情,带有政治属性的组织不可能落户到每个部门行业之中,这就象一粒种子不可能在任何环境下生根发芽的道理一样,我们不希望攻城掠地游击战的建团模式,我们更倾向于通过巩固自己的根据地来不断加强影响力,从而为建立更多的团组织创造条件,成熟一个,组建一个,扩大团建覆盖面,我们提倡根据实际情况,尝试多种形式的建团模式。
第二、走一条团组织建设与外围组织建设并重之路。
团组织需要走一条精兵强团的新路,那么对于团组织触摸不到的地方的青年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建立大量的青年社团等外围组织把他们组织起来,引导好。根据形势发展,将来,团的工作与青年工作一锅煮的工作局面必将打破,团的工作与青年工作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的局面即将形成,必将形成两种工作思路,工作模式,团的工作由于团组织政治属性还将以行政化工作模式为主,工作思路也将统一到为各级党政部门培养和输送更多的后备力量。而青年工作将更多依靠群众的工作方法,通过协商、讨论、宣传、说服的办法,根据青年的兴趣和爱好,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建功成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民主法制的不断完善,人们的思维,尤其是青年人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他们更多地要求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更好地统一。社会为他们提供了多种实现价值的机会,他们的选择余地很大,仅仅通过发展他们入团,再通过团组织的行政化管理已不可能起到太大的作用。但我们可以借助他们的渴望成才,渴望发展,积极向上的性格特点,通过集中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建立一些青年社团,把他们组织起来,帮助他们,与他们交朋友,使他们信赖团组织,达到我们的工作目的,现在已建立的“青年联谊会、读书会、青年之家、各种兴趣小组”等一些外围组织,实践证明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团组织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积极推行建立这种外围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