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看,第二阶段的整党整风是紧紧围绕巩固新生政权、防止“新的贵族阶层”产生、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任务进行的,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具有开创性。这两次整党整风坚持了正确的政治路线,采取了符合客观实际的具体推进措施,为党在执政以后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尤其是如何防腐拒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这个阶段的整党整风也存在一些过“左”的做法,如1951年至1954年整党过程中就出现了把农忙雇短工、农闲搞副业等当作剥削行为,把党员买牛、买马、盖房子、想过好日子,当作富农思想来反对等错误做法。
第三阶段,1957年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在这21年期间,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二次全党范围内的整党整风,即1957年4月至1958年夏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但后来被反右扩大化打断的整风运动;1969年至1971年以“整党建党”、“吐故纳新”为基本任务的整党。
这一阶段整党整风的主要特点是,主流上以过“左”的思想为指导,抛弃前两个阶段整党整风的正确做法,以“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等所谓“大民主”的方式开展,以致整党整风出现重大的偏差和失误。主要原因在于:对党的思想、组织状况作了不切实际的估计,把党内大量存在的思想、作风等方面的问题,作为阶级矛盾来对待和处理,致使每次整党整风均深深地打上了阶级斗争的烙印。如1957年的整风出现反右扩大化,致使近55万人被错划为右派。后果特别严重的是发生在“文革”这一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整党建党”。这次整党以极“左”的错误理论和方针为指导,以“大学习、大批判、大评论、大总结”等所谓的“开门整党”方式为手段,致使一大批“打、砸、抢”分子混入党内,一大批党的“精华”被剔除。但是,这两次整党整风,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也有一些积极作用:1957年至1958年整风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宗派主义歪风的漫延,而且在整风过程中,打退了极少数杀气腾腾的右派分子的进攻,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必要的;1969年至1971年整党,使文革初期被“踢开”或瘫痪的各级党组织得到重建或恢复,对当时极端混乱的社会状况,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
第四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文革”后党内在思想、作风、组织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于1983年10月至1987年5月进行了建党和执政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党范围内的整党整风。这次整党以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为基本任务,以发动群众充分参与但又不搞群众运动的方式,分期分批展开。经过三年半时间的整顿,全党在思想、作风、纪律、组织四个方面都取得较大成效,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进一步加强和发展,为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但是这次整党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防止右的方面不力,致使党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在整党后期泛滥;部分党组织甚至包括高、中级党政领导机关没有全面完成整党的基本任务,有的甚至走了过场。
二、中国共产党整党整风的历史经验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的整党整风既有成功也有失误,但成功远远多于失误,概括起来,其历史经验主要为:
(一)搞好整党整风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指导思想作保证。
整党整风作为中国共产党解决党内矛盾、加强自身建设的有效形式,能否取得成功,首先取决于所执行的政治路线是否正确。这是因为,整党整风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它是直接根据政治路线提出的要求和当时党的状况决定的。在正确路线的指引下,整党整风就能以正确的东西克服错误的东西,相反,如果在错误路线的指引下,就会以错误的东西代替正确的东西。历史上,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整党整风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党的政治路线正确,整党整风收到良好的效果,尽管一度发生偏差,但能很快得到纠正,如延安整风;二种是党的政治路线正确,但没有很好地坚持,甚至抛开正确的政治路线。在这种情况下,整党整风就会出现重大偏差或失误,如1957年至1958年夏进行的整风;三种是当时的政治路线错了,整党整风必然出现重大失误或偏差,如1969年至1971年进行的整党。可见,正确的政治路线对于保证整党整风取得成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