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了关于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关于社会荣辱观的大讨论。作为当今的大学生,知识与道德并重的年轻一代具有怎样的荣辱观,应该具有怎样的荣辱观,这是一个让人重视,让人深思的问题。这篇论文从揭示浙江工业大学的某些同学的荣辱观来反映当今大学生中有一部分同学与先进的思想观念背道而驰,各成一派,与同学格格不入。从它的根源上去思考,面对这样的思想的蔓延,我们该做些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有效的去抑制它。这是本篇文章的重点和价值。
关键词:荣辱观、大学生、思考
引言:“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荣辱观古已有之,荣辱心人皆有之。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耻,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特征。 它概括精辟,寓意深刻,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抓住了当前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集中表达了他们的共同心愿。。“八荣八耻”针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消极现象和社会公害,提出了鲜明的善恶界限,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它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
随着大学生的逐渐增多,大学生的思想也成多元化发展。各成一家,难说似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也着实呈现出N足鼎立的局面。
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已经三年了,在这三年里,留心观察了自己身边的同学,找了各个年级自己的同学了解,发现大学也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不仅学术科研上,同学们的思想上的改变也层出不穷。其中对比最为鲜明的是两类,姑且我们先将他们称为A类和B类。
A类同学以集体为重,团结合群,为同学服务,积极参与学校里的各种活动。他们当中绝大多数的人是认为,大学是一个锻炼一个人的社会生存能力的初级阶段,在这样的四年中,我们学好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人和人的交流。具体在八荣八耻上分析,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把自己要成为党员的要求化为自己在各方面努力的动力。把握每一次机会,表达自己的强烈要求;他们关心同学,帮助同学,在班级里担任学生干部,给自己一个为同学服务的机会和义务;在学习上,汲取科学文化知识的精华,向老师和同学们求教,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还有些同学因为家里条件不宽裕,有些也是为了体验大学生活,选择了出外打工,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为社会创造了自己的价值,也可以说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对于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那时最基础的要求了。
B类同学自我为中心,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只要自己心里舒服,日子过得开心就万事OK了。在他们的眼里,大学生活只不过是一个避难所,社会的就业压力让他们选择继续自己的学生生涯,这样还算有理可说,可以理解,有些人是根本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将来,现在吃的喝的用的都伸手问父母要,有时候一个月的生活费超支了,再问他们要,超支的是在不行了,就问同学借。整天生活在自己的套子里,不问世事。他们具体在八荣八耻上的表现是,觉得共产党是一个失败的执政党,没有前途,从来不参加学校里支部举行的任何一次活动。在他们眼里,活动就是去搞腐败,那些积极参加的同学被认为是功利主义者,远离群众者,“和大家不团结”,还到处游说破坏同学间的关系。在班里还是外面也不做任何学生工作,他们看来那些做学生工作的同学都想过过有当官的瘾,有管理同学癖,有些也认为这是功利主义者,因为做工作可以在学年末评定时可以加一点分,来提高自己的总评成绩。可即便是这样,他们也无动于衷,他们实在是太“大公无私”、“先己后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