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三年规划(2)
2010-06-17 18:55
8、全市依法设立或授权的质量、计量以及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的检验范围能覆盖产品安全、健康项目的90%以上。产品质量、计量检验(测)体系以及特种设备检验体系进一步完善,整体的检测能力和水平在全国处于先进行列。依法设立或授权的质量、计量以及特种设备检验机构被授权的检验项目及这些机构实际承担的检验工作量能基本满足产品质量监督、标准化实施的监督、计量监督、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需要。
9、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执法和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监督制约机制,提高执法人员行政业务素质,执法人员全部实行持证上岗;全系统办理案件差错率达到1‰以下,程序、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率达到100%。
(二)主要经济指标
1、预算外收入。年平均递增40%,从2003年的76人,人均2.6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90人,人均6万元,预算外收入从2003年的200万元达到2006年的550万元。其中市局(含检测中心)年平均递增45%,锅检所年平均递增40%,永昌县局年平均递增40%,河西堡分局年平均递增35%。
2、三年内固定资产年平均递增40%。从2003的430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1100万元。其中市局递增40%,检测中心、锅检所分别递增40%,永昌县局,河西堡分局递增50%。
3、三年内设备固定资产年平均增长40%。到2006年全系统设备固定资产达到200万元。其中检测中心、锅检所年均递增50%,永昌县局、河西堡分局递增30%。
(三)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作条件
1、业务办公用房面积: 人均业务用房面积45平米左右。各县级局、事业单位办公、实验用房建设计划为: 2004年前要解决永昌县局、锅检所的办公用房建设,2006年完成河西堡分局的业务办公用房建设。
2、交通工具:市局机关(含稽查队)拥有汽车5-6辆,检测中心、锅检所各拥有汽车3-5辆,永昌县局、河西堡分局拥有汽车2-3 辆。
3、信息自动化和打假办案取证、宣传工具:局机关根据工作需要配置计算机15-17台,达到人均一台,打印机10-15台,传真机5台,摄像机2台;稽查队配备电脑4台,打印机2台,摄像机1台;检测中心、锅检所根据工作需要各配置笔记本电脑5-6台,打印机4台;永昌县局、河西堡分局根据工作需要各配置计算机5-8台,打印机4台,摄像机1台。
(四)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市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信息化网络,拥有一批相关专业数据库,2004年实现与省局联网,同时实现全市质监系统联网。要以信息化推动全系统事业的发展,以信息化推动工作效率的提高,大力推行网上政务公开和网上办公,所有行政审批项目均上网公开,部分行政审批项目实现网上办理,提高办事效率;加强信息服务的开发利用,加快检验机构、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组织机构代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产品标准等数据库的建设,向社会提供相关信息的查询服务;完成建设触摸屏查询系统。
(五)技术机构改革与发展
1、技术机构达到国内中等发达地区同类实验室水平,其中农产品质量标准、计量标准、质量检验能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燃油、食品质检能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具体目标为:使检测中心检验项目增加到150项(增加45项),使计量检测能够实施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项目达19项69种,(增加3项23种),标准与信息具备对全市各种标准的收集、整理、检索、查询等服务能力。
2、创造条件,建立有色金属省级质检站,把镍、铜、铁等重要工业产品纳入监管视线,利用金昌的产业优势,逐步形成服务甘肃、辐射西北的检验能力。
(六)领导班子与职工队伍素质
1、把市县局和技术机构的领导班子建成坚强有力、团结一致、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的领导集体。市、县两级局及技术机构的领导班子成员全部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市局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要在45岁左右,县级局、技术机构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要在40 岁左右。
2、有计划地培养选拔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勇于开拓创新干实事的年轻优秀干部,逐步配备到各级领导岗位。创新干部人事管理机制,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坚持“逢进必考”,对工作和事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一律通过公开招考方式引进;实行优胜劣汰,对干部的提拔使用引入竞争机制;注重培养年轻干部队伍,选拔优秀的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
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三年规划(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