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华德福教育中发展“真我”的教育思想(2)
1970-01-01 08:00
第一,因“气质”施教。华德福教育的创始者鲁道夫·史代纳认为人的内在本质决定着个体如何对外界作出反应,决定着个体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在《四种气质》一书中,他将人的气质分为乐观型、急躁型、冷静型和优郁型四种,他认为:“人的心灵本质是在人的身体、生命体、星芒体和自我进行组合,以及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各个个体浮现出的独特的特征,常常有一个心灵体起支配作用而形成气质,从而突出了个性。”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一种比较明显的个性状态,教师的责任就是针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帮助每个孩子进行个性特质的调整,对每一个孩子的独特心灵负责,通过对不同儿童气质的了解和把握,因“气质”施教,从而更好地促进个体“真我”的发展。
第二,不开展竞争色彩浓重的教育活动。华德福学校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都努力避免恶性竞争。譬如,不采用统一考试的方法来进行评价,即使有考试也不打分数,不搞评比和评奖活动,注重团体的荣誉,避免拿学生来比较或树立榜样等。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促使个体在发展独立自我的同时,培养他(她)与周围的人、与社会、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友善、亲密的关系,这也是华德福教育中“真我”思想所包蕴的应有之意。即教育要促使独特“真我”的形成,而这“真我”不是片面突出个性,不是只强调独立,更不是只关注自身、显示自己的孤傲。教育所要发展的“真我”是要让个体更好地在群体中生活,既不丧失独立个性,又能与他人、与社会、与环境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这“真我”不是要突出竞争,而是更侧重合作。
第三,多彩的“惩罚”。在华德福学校中,“惩罚”是要极力避免的,但这不意味着对待错误要采取无视、放任甚至是纵容的态度。在华德福学校中,惩罚的运用更注重从思想观念上转变学生的认识偏差或错误,并根据气质类型差异及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不同惩罚的策略。例如在小学中对一个调皮的急躁型气质的儿童的惩罚方式是让其在彩色丝绸和布搭起的帐篷内反省,直至他(她)认识到错误才可以出来;而对一个优郁型气质的儿童则会采取让他们做一些针线活、打扫卫生等简单的家务活。对一个犯了较严重错误的高中生,则会“罚”做社会服务工作,等等。从这些惩罚中我们不难看出,其目的不是简单的禁止或提出抽象的规范或准则,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调整能力,帮助个体发展、成就“真我”。
第四,自制教材。在鲁道夫·史代纳创立华德福学校时就取消了统一的教材。“在华德福学校里,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编写自己的教材,配上插图、图表和标本等。”不同年级所制作的教材也体现出不同的特色,如在低年级中自制教材配图较单纯、文字说明少;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教材的配图越来越精细,相应的文字说明也越来越多。而且“在制作教材过程中,始终一致地突出艺术和美感,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每一个孩子接受到老师授课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可是他们制作出来的课本却大不一样,他们都能从核心内容中体现出共性,同时也创造和体现独特的个性,个性化的教育得到充分的展现。”这是华德福教育的发展独特“真我”的又一特色。
第五,配合季节变化施教,并重视传统节日的意义。在华德福学校中,课程设计和教育内容的安排紧扣季节的变化,并且把传统节日庆典当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德福教育把孩子的注意力导向自然界的变化和发掘自然界中的美,仔细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变化,从中找到自然界与自己发展的共性。’.通过对四季的交替、自然景象的变化,让儿童渐渐地与自然、世界融为一体,感受生命的韵律。庆祝传统节日,举行庆典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祟敬和虔诚之心,在庆典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人作为一个精神性存在所应怀有的虔敬之情,并在节日的庆祝中让孩子对生活充满期盼和向往。这崇敬之心与期待之情是构成完整个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滋养“真我”的精神养料,为个体提供一种寻求至高的理想与精神归属的途径。 第六,重视童话、神话和游戏。在华德福学校里童话、神话以及游戏在儿童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鲁道夫·史代纳认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从意识产生和发展到寻找自我的过程都能在童话中找到原貌。深人理解童话故事可以唤醒人处于睡眠状态的意识和感觉,补充天生智慧的不足。而“儿童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就像在童话故事中被施了魔法那样,被一张‘白纸’覆盖着,他们的成长过程犹如童话故事,经过不断的斗争而挣脱魔法,解开这层‘白纸’来展现自己。”而神话故事无疑也具有与童话相类似的价值。因此,在华德福教育中,非常重视通过童话与神话讲述来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来升华和圣化儿童的心灵。
浅论华德福教育中发展“真我”的教育思想(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