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参与量刑程序的价值基础和制度构建(5)
2012-08-22 23:40
2.对于简易程序案件,可单独制作书面《求刑意见书》,在提起公诉时和起诉书一并移送法院,再由法院送达被告人,并告知被告人有量刑答辩权。审理过程中如果案件转化为普通程序,或出现新的情况影响量刑,可予以修正。
(五)求刑的庭审程序设计
实践中将量刑建议阶段设定为庭审的一个单独阶段具有可行性,这样有利于就此充分展开控辩对抗。但该程序不应在法庭调查中独立进行,而应设立在辩论阶段,作为单独的量刑辩论阶段进行。由于定罪的事实与量刑事实经常交杂在一起,且对同一被告人的讯问、对同一证人的询问、对同一证据的举证及质证活动不宜分两次进行,故法庭调查不宜区分两个阶段。法庭辩论则大多可分为事实辩论和量刑辩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控辩双方主要就犯罪事实和罪名进行答辩,后一阶段主要就应判处的刑罚进行答辩。
(六)求刑的事后监督机制
1.建立判决书量刑说理制度。对于检察机关提出量刑建议的案件,法院应在判决书中载明采纳与否的理由。实践中某些地区法院对检察官量刑建议重视不够,无论采纳与否,在判决书中都不加以分析和阐述,这样既不利于维护量刑建议程序的严肃性,也降低判决说服力,容易引起社会各界对量刑合理性的质疑。在判决书中对量刑建议采纳与否的理由加以明示,可以帮助检察机关发现问题,总结不足。
2.建立求刑考核机制。检察机关确定考核标准,量刑建议与法院判决误差在多少以内的为准确。承办人在对法院判决审核时,应就求刑意见的准确与否作出说明,科室或部门负责人核对后签署意见,作为评估求刑正确率的依据。如果认为求刑准确,但未被法院采纳,还需就是否需要抗诉作出说明。
3.完善审判监督机制。经求刑考核,如果检察机关认为法院判决结果与量刑建议差异较大,判决书中不说明理由或所述理由不当的,可据此提出抗诉,以作为事后救济。实际操作中,需建立一套可行的相对具体操作标准,比如,原公诉承办人需对判决结果进行评定和分析,作出是否抗诉的说明,相关部门就是否提起抗诉进行集体讨论和并逐级报批。
4.建立求刑业务考评机制。把量刑建议准确率纳入业务考评内容,在考核检察官是否称职的标准上,既要看对定罪的把握,也要看对刑罚轻重的把握,以增强审查量刑问题的自觉性。
注释:
[1]马克昌主编:《刑法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2]徐鹤鸣:《论诉权和刑罚权的结合点》,http:www.chinaLawinfo.com/f/dt/xwnr.asp?id=7191,最后访问日期:2009年12月11日。
[3]刘福侠:《浅议求刑权》,载《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37页。
[4]龚振军:《检察机关量刑建议权的法理思考》,载《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64页。
[5]史海涵:《检察机关量刑建议权基本理论探析》,载《法制与社会》2008第9期,第159页。
[6]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86页。
[7]赵廷光著:《量刑公正实证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8]任高潮、杜发全主编:《量刑建议的理论与实务: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为视角》,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第146页。
检察机关参与量刑程序的价值基础和制度构建(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