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由此可以引出市民社会有没有制订刑事政策的权力问题,而关于此问题的具体回答可以参见我国学者刘远:《刑事政策哲学解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1页以下。笔者认为,市民社会不但应当有制订刑事政策的参与权,而且应当是打击犯罪的中坚力量。倘若完全依赖国家公权机关打击犯罪,而得不到市民社会广大群众的配合参与,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关于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关系的具体表述可参见刘树德:《宪政维度的刑法新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页。
参考文献:
[ 1 ]转引自卢建平. 作为“治道”的刑事政策[ J ].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 (5) .
[ 2 ]王宏玉. 刑事政策与刑罚结构变化之考察[ J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3, (3) .
[ 3 ]储槐植. 刑事一体化与关系刑法学[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69.
[ 4 ]陈兴良.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一个学者的解读[ J ]. 载谢望原、张小虎主编. 中国刑事政策报告[M ] . (第1辑)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7: 14~18.
[ 5 ]谢煜伟. 二分论刑事政策之考察与批判———从我国「宽严并进的刑事政策」谈起[ J ]. 台湾: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 2004:(1) .
[ 6 ]游伟. 重刑化的弊端与我国刑罚模式的选择[ J ].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3, (2) .
[ 7 ]黄明儒. 也论谦抑性原则———以刑事立法活动为视野[ J ]. 载珞珈法学论坛,第2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190.
[ 8 ]转引自李海东主编. 日本刑事法学者[M ] . (上册) ,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国•成文堂, 1995: 274.
[ 9 ] [法]迪尔凯姆.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 ] . 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 84.
[ 10 ] [美] E•博登海默.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 ] . 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157.
[ 11 ] [德]康德. 法的形而上学原理[M ] . 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163.
[ 12 ] [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 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M ] . 王献平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199.
[ 13 ] [英]吉米•边沁. 立法理论[M ] . 李贵方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485.
[ 14 ] [德]拉德布鲁赫. 法学导论[M ] . 米健,朱林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99.
[ 15 ]黄明儒. 也论谦抑性原则———以刑事立法活动为视野[ J ]. 载珞珈法学论坛,第2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190.
[ 16 ] [法]卢梭. 社会契约论[M ] . 何兆武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3: 70.
[ 17 ]陈兴良.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 J ]. 法学杂志, 2006, (2) .
[ 18 ] [日]森本益之等著. 刑事政策学[M ] . 戴波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1.
[ 19 ]陈兴良.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一个学者的解读[ J ]. 载谢望原、张小虎主编. 中国刑事政策报告[M ]. (第1辑)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7: 17.
[ 20 ] [英]哈特. 法律的概念[M ] . 许家馨,李冠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185.
[ 21 ]何秉松主编. 刑事政策学[M ] . 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2: 472.
[ 22 ]李海东主编. 日本刑事法学者[M ] . (上册) ,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国•成文堂, 1995: 13.
[ 23 ]周洪波、单民. 论刑事政策与刑法[ J ]. 当代法学, 2005, (6) .
[ 24 ]梁根林、黄伯胜. 论刑罚结构改革[ J ]. 中外法学, 1996, (1) .
[ 25 ]梁根林、吉莉娅.“刑事政策与刑事一体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J ].中国法学, 2004, (1) .
[ 26 ]储槐植. 刑罚现代化:刑法修改的价值定向[ J ]. 法学研究, 199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