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民监官/采风/上书告知/直诉越诉/遣使巡行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建有无比完备的行政监察体系,当然没有大众监视行政及其官员的专门法律以及制度,但统治者通过民间采风、激励庶民上书告知、设置无比诉讼制度与民申冤、和遣派官员出巡考察等方式,了解民情,聆听大众呼声,在保证政令畅通的同时,也间接地收到了民众对于官吏入行监视的效果。然而,在君主专制体系体例隙缝中天生的民监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律监视,它缺少民主的根基,法制的保障。
1、采风观政
所谓采风就是国王派专人负责到民间收集4方习俗善恶,代语歌谣通过采风,统治者可以观政之清明,官之勤廉。采风其实是1种社会调查活动。
采风始自西周,目的1是观俗,2是观政,前者是考察生民的民情、习俗、习气,后者则是通过民情来察看统治者的德行。
采风是1种观政之制。周初统治者以殷为鉴,以为欲使山河“永支百世”,就必须敬德保民,“秉德明恤”,《尚书·大诰》说:“天威不可信,民情则大可见”,天意就在民情中,透过民心之向违,可以了解天命之往向。正是了解了这1点,西周统治者确立了轻鬼神、重人治的治国方略,通过采风,实现“观习俗,知患上失,自考正也”[一]之目的。周皇帝仰仗采风获取的民俗的、语言的、文学的资料,透过其内容以及情调就可了解政之好坏,民之疾苦,吏之贪婪,并据此来赏功罚罪,安邦治国。正如《诗经·关雎》小序所言“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以及;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西周采风制度是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1个创举,也是奴隶社会统治者主动接受人民监视的1个典型范例。这1制度为后来的东周所继续,并对于两汉发生了较大影响。
汉初,政权未稳,经济凋敝,民间穷困,汉武帝为了巩固政权,缓以及矛盾,继续西周的采风制度,加强了社会调查,多次派人巡行天下,“遣谒者巡行天下,存问致赐”;元狩6年又“遣博士褚大等6人分循行天下,存问鳏寡废疾”。[二]大量的社会调查,使他对于民间疾苦有所了解,从而采纳了轻徭薄赋、养精蓄锐的政策。之后西汉元帝、平帝,东汉光武帝父子等都派人采风。两汉的采风骚动为后人留下了“乐府诗”,[三]为统治者的为政留下了很好的监视素材。如童谣《举秀才》就是对于东汉的察举制度的讥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冷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
2、上书告知
上书一般为指臣民向天子递交呈文,汇报工作、反应情况、提出建议、叫冤喊屈或者举报背法犯法等行径。上书是古代帝王直接聆听大众呼声并运用它来完美统治的1种监视制度。庶民上书最先可以追溯到尧舜时代。相传尧舜为避免政令失误,曾经相继设置了“入善之旌”、“敢谏之鼓”、“诬蔑之木”,以广泛听取臣民对于政务的建议、批判。
所谓“入善之旌”,是尧在位时在朝廷前设置的1面旗帜,让庶民站在该旗帜下向他直接指陈政事,提出批判、意见或者建议。尧的这1广开言路的措施,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正是庶民的批判、指责,尧方知繇治洪水泛力,入而派舜巡行天下,考察民情。
舜为了更多地掌控民情,以免疏漏,在自己的门前竖起了“诬蔑之木”。所谓“诬蔑之木”,就是在门前立了1根木柱,不论是谁发现了舜的差错,均可以在木柱前斗胆勇敢指出,由书记员记实下来转告给舜。舜1方面主动接受人民的监视,另1方面还广开言路,设置了“敢谏之鼓”,搜集治国之良策,征招治国之贤才。所谓“敢谏之鼓”,就是在门前放上1面大鼓,不论是哪个人想推荐贤良之士,供献治国之策,只要击几下大鼓,舜就接见他们,听取他们的意见。通过这类法子,舜重任了颛顼帝的8个子孙,惩罚了帝鸿氏、少皋氏的后代,切身讨伐了3苗的叛乱,免职了治水不力的繇。
中国古代民监官之探讨
2012-11-01 21:21
中国古代民监官之探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