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食品冷链物流可追溯技术及系统设计(3)
1970-01-01 08:00
4.3 开发建议
4.3.1 系统中标签形式的选择
在生产阶段,电子标签上主要记录生产养殖的相关信息,如养殖场编号、运出时间、运送批次等,而且这些信息要和生产企业自身的信息系统数据库相联系,以便查询生产过程的细节信息。在各个生产企业都设置RFID读写设备,可以实现食品信息的写入。在加工环节,采用的电子标签内含有食品在生产过程的相关数据和加工环节中添加的信息,如加工企业编号、加工日期、加工批次等。这些信息和企业当地数据库相关联,便于食品管理中心查询。加工企业和食品进口企业都配备RFID读写设备。在运输环节,集装箱运输采用的电子标签数据内容包括集装箱内食品信息、食品温度信息、车辆置信息、运送车辆信息和运送时间等。这些信息和物流企业本地数据库相关联。在仓储环节,可以主要选择成本更为低廉的条码标签,结合关联数据库,标签内关联原来食品信息,并且记录安装时间和批次。仓库内部在叉车或者工作人员身上佩带RFID电子标签,内有员工或叉车的ID号,可以有效地利用资源,使得仓储过程更加高效快捷。在食品配送和销售环节,配送车辆实现GPS定位,相关食品的标签亦可以条码标签为主,在一些重要食品上加贴电子标签,而在一些廉价的食品上则采用条码,两者信息相互关联,以方便销售人员和消费者的及时识读。
4.3.2 数据共享和信息平台建设
数据共享和信息平台建设可以有效解决“信息孤岛”问题,避免各节点独立的信息系统运行。统一各节点数据格式、建立共同的单证标准、开发兼容的数据库系统,最终实现数据的标准化,这样为各方数据共享提供了可行性。建立各方参与的公共信息平台,可以实现食品从生产到餐桌的全过程监控,满足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保护消费者权益。数据共享的结果是,消费者可以通过此系统,了解食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包括产地环境,农药、化肥等各种投入品的使用情况,并可以追溯食品的质量问题;食品管理者、物流运输企业可以通过此平台及时获取有关食品生产、质量及食品运输状态的信息(如食品品种、数量、食品在途情况、交货期间、发货地和到达地、食品的货主、送货责任车辆和人员等);政府监管部门则可以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保证最终使优质安全食品经透明的供应链达到消费终端,优质优价,让从事优质安全食品生产和加工的企业获利,促进优质安全食品生产和加工事业的快速发展。
5 结论
保鲜食品经由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存、分送、接收等一系列环节到达消费者手中,物流过程的可追溯性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追溯体系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如果某个环节断了,就无法继续进行追溯了。基于条码和RFID技术的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系统模型的构建,将围绕保鲜食品物流,将RFID技术与条码技术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所长,从而形成贯穿整个冷链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为冷链各节点企业、政府监管部门、终端消费者提供了透明化的食品安全保障。后续的发展要解决RFID标签的成本问题和标签识读的便利性问题。毕竟,一些食品的本身价值并不大,使用RFID和标签阅读器所增加的成本相比之下显得过高。
关于食品冷链物流可追溯技术及系统设计(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