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遥远,怎样,数据,复制,传输,应用,技术,不同,IP,业务,
灾备系统建设中,除了存储设备的投入,还需考量传输链路的投资成本。由于租用链路成本不低,并且涉及到持续投资问题,因此,选择哪种灾备链路,如何降低链路的租用费用,是用户灾备建设中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下表给出了几种典型的链路租用参考资费:
可以看到,不同带宽的链路租用费用差异较大,所以尽可能提高链路使用效率,是发挥灾备方案优势的大前提之一。
在传统存储的灾备建设中,对灾备链路长度要求较高,如果实施远距离灾备,需要通过协议转换设备完成FC协议到IP协议的转换,以实现广域网数据传输。对此,H3C灾备方案基于现有的IP链路,无须重新部署线路或者增加协议转换器,即可实现“IP可达,数据可达”,从而大幅缩减部署灾备方案的成本。
对于珍贵的广域网带宽资源,需要进一步提高带宽利用率以降低链路租用成本。鉴于此,H3C采取了增量复制技术,即在业务进行的同时,每次复制仅同步两次复制之间变化的数据,将大大减少了传输的数据量。在此基础上,采用微扫描、数据压缩等关键技术,实现传输的“重复数据删除”。微扫描(Microscan)技术是针对以随机IO读写为特征的应用,比如数据库应用等,可以在复制期间动态分析每个复制块,以更小的颗粒度(512字节)区别出数据块中已经更改的扇区,而不是整个文件、整个表或者整个目录,传输差异数据将更少,释放更多传输带宽。针对链路带宽特别小的情况,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可选择对每次要同步的数据块进行压缩,压缩比率最大可达4:1,进一步减少最终需要通过广域网传输的复制数据量,在512Kb-1000Mb链路上均可以实现灾备建设。针对常见的广域网传输链路不稳定的情况,H3C基于IP的复制技术支持断点续传的传输方式,即在复制过程中遇到传输中断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链路恢复自动检测技术,自动重连链路,从而提高复制成功率,为用户的重要数据实现多重保护。
根据实测数据,相比传统数据同步技术,基于IP的复制技术可以使带宽使用效率增加8倍,进一步提升带宽利用率,提高灾备方案的总体TCO水平。
灵活策略 满足不同需求
根据国家标准《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中定义的不同灾备等级,不同的业务和应用具备不同的RTO(恢复时间目标)和RPO(恢复点目标),如果全部采用相同的数据同步方式,显然无法获得最合适的灾备方案。基于IP的复制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复制策略,以满足不同的灾备应用要求。
一方面,针对链路带宽较小的灾备系统,可以根据业务制定不同的灾备目标,确定系统允许的业务停机时间以及数据丢失量,进行策略性复制(按预定的时间周期或阈值),以便最大程度提高链路利用率。H3C策略性复制分为两种:阈值触发方式,是指当数据变化量达到阈值时启动复制,变化量最小可设为1MB,特别适用于数据更新不太频繁的应用;也可采取周期触发方式,启动初始复制后每隔设置的时间就触发一次复制,周期最短为10分钟,可以在最大限度保障当前业务性能的同时,灵活满足不同业务的RPO目标。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要求业务停机时间和数据丢失量极低的应用系统,可采取自适应复制的方式。从原理上来看,自适应复制是策略性复制的优化。自适应复制功能使得数据中心和远程灾备中心之间通过IP网络对关键业务进行不间断复制,在灾备中心中可“准实时”提供数据的完整副本。当灾难发生时,可以将数据丢失量降至最低,满足更苛刻的灾备RPO等指标要求。
通过这些灵活策略的数据同步方式,使得各种不同等级的灾备应用都能充分利用IP网络的优势,并且可以按需满足不同应用的灾备目标,实现更为有效地远程数据复制,对于远程灾备应用来说,事半功倍。
数据一致 保障安全
灾备的根本是为了生产中心一旦发生故障,灾备中心的数据能迅速恢复并且可用。但是,“可用”二字却并非易事。在数据中心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中间状态数据,例如存放在数据库缓存、控制器内存等位置的数据,一旦业务突然中断,这些数据没有及时存放到存储阵列上,造成数据的不一致或不完整,对于数据库等应用,会带来无法启动和恢复的风险,同时在广域网链路传输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数据窃取等,都会使灾备数据面临着“不可用”的危险。因此,如何保障数据一致性、如何确认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安全,是灾备建设的又一大关键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