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用于储存或传达人的精神的建筑。包括寺院、庙宇、坟墓、纪念碑等。
从简单的一维、二维,再到复杂的三维,甚至四维,是事物由物质逐步到精神的过渡,而建筑则是由静谧到喧哗,再到静谧的轮回,但这并不是简单的逻辑重复,而是呈螺旋状向上升华的过程。它含有一种普遍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使人成为建筑与文脉相联系的节点。
4关于雕塑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建筑艺术的启蒙和发展有赖于雕塑这一艺术门类:古埃及的方尖碑、麦姆嫩神像、狮身人首像,古苏美尔城的山岳台,古巴比伦王国的汉漠拉比法典石柱,古印度的阿育王石柱、五车神庙,古中国的石牌坊、石像生,古罗马的纪功柱、凯旋门……建筑成为雕塑作品的进一步拓展,保留了其中的精神因素,把封闭的实体变成更丰富的空间形式。
古典建筑由于受施工技术和文化背景等条件的制约,只能借助雕塑的理念传达自己对社会,对人生,对信仰的种种看法,而其形式仍摆脱不了传统的雕刻手法。现代主义之所以相比较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就在于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思想理念表达的方法,由封闭转为开放,由拘谨转为灵活,使空间成为形式的主角,而彻底否定了装饰。
过分强调空间的意义,使现代主义由巅峰奔向终结,而接下来所谓在空间方面的革命,使其走向了两个极端:
1)对空间的否定,即以大的模糊功能的形式代替精细的分工,让人们感受到经济、科技、工业巨大发展所带来的成就;
2)对空间的分化,即空间中的空间,空间外的空间,内与外相互包容,相互矛盾,以传达思想理念的激烈冲突。而令人欣慰的是,雕塑已作为一种“概念”融入到当今建筑设计当中。
5关于哲学
所有艺术门类发展均遵循同一个定律: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永远的矛盾与不统一。事物的发展犹如一棵生长的树木,精彩的地方,就在它的枝与叶上。
艺术体系下包涵各种风格、主义、流派、思想、理论……哲学的发展影响美学.继而影响建筑。感性地接触建筑,使我们能够保留物质世界所呈现出来的画面记忆;理性的探究其本质,从纵向的历史方面入手,或从横向方面研究,我们得到的答案,只会是一个永远也得不到的答案,或是像上文所提到的,只是一个已升华的印象。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建筑是四维的”这一概念:一是从时间方面。建筑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是以时间为准坐标的,时间即为存在;二是从精神方面。建筑在满足了三维体形式的同时,把“意”作为第四维增加进去,而“意”则是艺术体系中各门艺术相互联系的桥梁。
梁思成先生曾说:“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建筑的第四维,需要建筑师自己去挖掘,去研究,去运用。
6关于“蜕”
“蜕”需要叛逆。能够在固定思想领域中寻找矛盾,寻找对立,在变通中求变求通。
“蜕”需要积累。能够为新的事物创造扎实的理论根基。
“蜕”需要勇气。思想可以跨越时间界限,是与非的尺度属于自己。
混乱的年代是种等待,等待统一,“蜕”是一个过程,一个必经的过程。
7结语
我们尊重历史,所以我们有能力跟着前人的步伐,继续摸“象,’;我们尊重每个人的思想,才能对“象”认识得更多一点。建筑发展的每一步,偏重的角度各不相同,但其整体性是不会变的,而整体性我们永远也不会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