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渴望回归自然。设计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既定的对象了,应该将人们对于自然的向往和心中孤独感和寂寞感考虑在内。
2.2 产品生命循环
庄子认为生死只不过是“气”的聚散,生命在自然中是循环的。既然世间万物的生命是如此的循环,那么产品的生命可不可以循环呢?这样做又有什么意义呢?
为了达到增加生产却不增加废弃物的理想目标,唯一的办法就是将所有的产品都充分的加以再生利用。我们必须建立一个不产生任何废弃物的全球性生产体系,以及物流与消费的运作体制。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的状态。自然环境中没有任何一种生物会肆意破坏自己周围的生存环境,人类作为其中的一种,当然也应该为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在产业结构、生活理念。以及生活方式上寻找理想的解决方案。并且为此建立一套新的价值观念。例如宝马(BMW)汽车的零件就是以全部可循环再利用为标准而设计的。宝马车在设计上的成功之处是把握了环保的特性,并且把它作为重要的性能诉求点之一。早在产品研发初期,厂商就预先设定了零部件回收和提高再利用率的基本努力方向,并且在销售时,向客户告知将来可以回收再利用的零部件,使车主能够用更合理的价格购买再利用的零部件作为维修之用。例如再回收后的废旧轮胎之中,约有15%可以作为再生轮胎,而除此之外的85%还有可能在生成为车上减低噪声或避震用的零部件。又如占全车重量75%的金属零部件,全部可以由厂家回购溶解后再加以利用。所以就宝马的设计概念而言,其整个生产体系早已涵盖了开发、制造、消费,甚至再生的整个过程,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产品生命循环系统。从宝马车的开发、制造、消费,甚至再生的整个过程来看,除了降低了汽车本身维修的成本之外,还在最大的程度上节约资源。如果我们站在生态系统之“道”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来看的话,宝马公司的全新理念正符合了“道”的这一特点。
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的绝不只是一个生产体制的问题,事实上,它与生活形态以及整个社会体制的构架密不可分。今后,传统的“消费”观念将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由使用零件交换以及回收利用等一系列程序构成的,可以称之为“产品生命循环”的全新理念。在21世纪,生产、营销和消费应该会共同构成这样一个理想的循环方式。我们坚信,今后的消费活动将成为整个生产过程的一部分,而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环境不可分离的时代确实已经来临了。
2.3 人工物质与自然由对立走向融合
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过去一直都是以“人定胜天”的强势姿态。处处采取与大自然对抗的方式。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本来应该在消极的适合与积极的改造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但是,人类一直认为自身在适应环境上的努力是没有问题的,总是企图以强迫改造大自然的方法来满足自身的欲望。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之下,人类从矿石中提取金属,用石油提炼塑胶,砍伐树木制造甲板。总之,就是在自然物上进行种种加工而使其失去原来的自然形态或特性,成为人工化合的物质。通过这样的过程,又利用动物群居的方式,人类延伸出了社会组织。并由此从动物中的一员进化发展,终于能够以“万物之灵”而自居。
人类虽然从自然环境进发,但却造就了完全不同于大自然的所谓“人工环境”,人类使用的原材料来自于大自然,但是性质早已完全不同。例如,大自然的树木在经长年累月的侵蚀之下才会更加的凝重。可是,被人工化后的材料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漂亮的水泥会日渐污损;闪亮的金属会日益腐蚀;亮丽的塑料则会因老化而露出龟裂的丑态。大自然是时间所堆积起来的。天然材料也是以通过时间孕育出来的,而人造材料则是短期的、没有生命的物体。象征着现代人类伟大力量的水泥、金属与塑料三大文明产物,一旦与自然物相比较,竟然会败的如此一塌糊涂,这使得仍然迷信人定胜天、科技至上的人类,近来也不得不开始怀疑人工美学的价值,并终于体会到人造物质与大自然相比。还有相去甚远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