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建筑”的若干思考(2)

2012-11-01 21:37


  再回首我们身边,不用说“高技术”即便是“中间技术”,普及率又如何呢,又有多少被运用到了实际工作中去的呢?显然,在我国现有的状况下,我们的生态技术与一味追求“高”“新”相比,更应重视技术的具体化,现实可行性及效率,重视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就生态建筑的目前发展状况而言,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适用技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太阳能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阳,中水利用,整体绿化,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等。
  当然,与许多设计学科一样,在技术设计前有着总体设计和概念设计的阶段,众所周知,在概念设计中蕴含的偏差甚或错误,想通过后续手段来弥补将是极其困难和代价昂贵的。所以,我们在生态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首先重视总体设计、概念设计的问题。
  要重视生态层次的概念,生态城市与生态建筑按地理范围可以如分为四个层次,区域城市级、区级、地段级和建筑单体。建筑师的工作主要集中于地段级和建筑单体这两个层次。在城市设计中要和整体城市的生态规划,生态原则协调一致,确保任何一个局部都是整个城市生态链中的一个链条,能促进整个系统的生态效果。
  要强调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总体设计中贯穿生态设计策略,为建筑单体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催化生态建筑单体的生成。利用场地周边地理环境和建筑形体组织外部空间促进自然通风和降温,避开冬季风主导方向,避免不利风道产生;通过群体的组合形成完整的院落空间,创造良好的微气候,利用场地中的水体和绿化,调节微气候;通过建筑群体的组合,采用更适宜的结构方式,节约土地,发展地下建筑,掩体建筑,凡此种种都要求我们深入研究环境特征,充分利用环境优势,在设计中通过新建的建筑物发掘出环境最优的生态潜能。
  二、关于常用的几种适宜生态技术
  1.自然通风:近年来,每到炎夏高温季节,许多城市都出现了电力紧缺的状况,以至不得不拉闸限电,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空调的用量大幅提开,有调查表明建筑制冷能耗已占到建筑总能耗的10%-20%。而自然通风可以在不消耗任何不可再生能源的情况下降低室内温度,带走潮湿气体,补充新鲜空气。
  自然通风的主要动力是风压和热压,通过建筑的平面和剖面设计制造出正压区和负压区,可以实现引风,导风的目的,另外,还可以通过制造温差和加大进排风口高差达到造风的目的。
  在夏季常通过三种途径使室外热空气自然降温后再进入室内。一是通过建筑物周围组织的成片,整体绿化,二是通过在建筑物附近设置水体,三是让热空气通过引导经由地下空间再进入室内。
  2.遮阳:国外有研究表明,通过玻璃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量是墙体的30倍以上,但一定的遮阳措施可以使热通过量减少2/3。可见,适当的遮阳设计对于减少太阳辐射的热通过量,降低室内温度是十分有效的。而且一个通过精心设计的遮阳装置不但是夏季可以遮蔽太阳辐射,在冬季还可以将热量带进室内。
  目前常见的遮阳种类有绿化遮阳、活动遮阳、构件遮阳等,在建筑设计中使用频繁的遮阳板主要有水平、垂直、综合以及挡板等几种形式。

关于“生态建筑”的若干思考(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浅议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要点分析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