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角接触轴承间隙的检查与调整
角接触轴承预紧的调整一般通过研磨隔圈,改变轴承内外隔圈的厚度差来实现,考虑到应避免在新轴承到来后对还须对隔圈重新研磨,不对原有隔圈做研磨处理,只在轴承与隔圈之间或轴承与轴承之间添加环形垫圈消除轴承间隙。
角接触轴承的调整首先要确定角接触轴承的间隙。间隙的测量有两种方法:1,测量法调整,这种方法较精确,需专业的设备测算,而且操作繁琐。因此只在专用厂家使用,在设备维修中,由于条件不具备,维修人员很少用;2,手动感觉方式调整,这种方法不需要测量仪器,只凭维修人员的实践经验来感知轴承内外圈预紧程度,确定内外隔圈的厚度差或者确定所添加薄片的厚度,这种方法在设备实际维修中应用的比较广。
轴承的预紧程度取决于其承受的负荷和工作温度。外界条件有差异,轴承的预紧程度在也会随之有不同的变化。过重的预紧会造成轴承的磨损,过大的预留间隙会降低心轴的回转精度,作为维修人员,检测调整过程要仔细认真,处理好二者的矛盾。
这里采用的是第二种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准备检测和调整过程所用的工具和耗材,主要有塞尺、圆规、剪刀、细砂纸、千分尺、丙酮、除锈剂和不同厚度等级的铜皮。
(2)首先,用丙酮将铜皮清洗干净,然后把铜皮在桌面上铺平,用胶带粘牢。测量轴承外圈内外边缘尺寸,用圆规在铜皮上划圆,用剪刀剪下,做成环形垫片。主轴的回转精度要求很高,所以对轴承内外隔圈的平面度和平行度的要求也很高,所以划圆时应避开铜皮上的褶皱,并且剪刀应锋利,垫片边缘不留任何毛刺。用千分尺检查环形垫圈各处厚度,选用厚度均匀环形垫圈。铜皮有多个厚度等级,可以做一系列环形垫圈备用。
(3)用千分尺检查图1中轴承内外隔圈C的厚度,发现轴承内外隔圈的厚度差为零(轴承ABD为成对角接触轴承,这种轴承是轴承厂家按规定预加载荷成对成组制造出厂,用户不需要调整即可安装使用,所以其内外隔圈厚度相同),为避免测量过程中,多零件叠加造成测量结果的累计误差加大,在检查调整轴承预紧时,暂时不考虑其存在。再次清洗轴承,特别注意用细砂纸、除锈剂去除轴承内外圈侧面的毛刺和铁锈,加工制作支撑环1、2,并选用角接触轴承X,将轴承BD按照图2中的顺序摆放,如图中所示。
(4)轴承DB外圈之间不垫入任何环形垫圈,用手向下按住轴承B内圈,意在消除轴承BD外圈之间的间隙,缓慢转动内圈,另一只手食指触摸轴承D内圈,感觉轴承D内圈随轴承B内圈的转动情况,会发现两轴承内圈接触紧实,说明两轴承之间有间隙,需要在两轴承外圈之间垫环形垫圈进行调整;
(5)同样的方法,在轴承DB外圈之间垫入环形垫圈。如果两轴承内圈接触紧实,说明垫入的环形垫圈厚度不足,需要增加垫圈厚度进行调整;如果轴承D的内圈不随轴承B内圈的转动而转动,说明所垫环形垫圈过厚,需要减少在两轴承外圈之间环形垫圈的厚度;
(6)分多次操作,使得当按住轴承B内圈转动时,轴承B的内圈刚好能借助两轴承内圈端面之间的摩擦力,带动轴承D内圈转动,则轴承的间隙被调整到最佳状态。最后得到轴承BD之间所垫环形垫圈的厚度总和为0.13毫米。
(7)轴承BD之间垫片厚度确定好后,再按图3中的顺序,将轴承A放到轴承B上,以同样的方法,确定轴承AB外圈之间应该垫环形垫圈的厚度。最后得到轴承AB之间所垫环形垫圈的厚度总和为0.05毫米。
(8)调整垫片的厚度被确定后,将轴承用热风枪烤热,按照图1中的安装顺序,将轴承ABD、隔圈C与心轴重新组装到一起。安装的过程中禁止捶击,防止损伤轴的安装表面,或者砸伤轴承。附件主轴一般中载工作,速度在800至1500转/分钟范围,而且附件采用循环冷却油冷却,轴承的工作温度在20度左右,因此,轴承内填充的润滑脂选用复合锂基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