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山陵园环境综合整治的意义与价值(3)

2012-11-01 21:50


  中山陵园环境综合整治是南京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是南京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文化品牌、旅游品牌的重大举措。2005年11月一期工程完成之后,二期工程在前期取得阶段性成果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速推进。
  中山陵园二期整治工程主要包括王家湾、钟灵街(含东、西洼子)、铁匠营剩余片区的拆迁和天地科学园、博爱园、钟山体育运动公园、山北民俗风情园的建设。博爱园位于主城通往明孝陵的通道附近,包括水生植物园、季节性花园、环境雕塑园等。天地科学园结合南大太阳塔、地震观测所、陵园老邮局等成为一处与基地历史相关的考察学习天文学、地质学等天地科学的主题园,其中溪流间还规划了许多露营场地。钟山运动公园则结合南京体育学院,为中山陵景区增添一个全新的体育休闲场所。这三大主题公园的新建为把中山陵园风景区打造成“生态之园、文化之园、旅游之园”,为南京加快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放大城市特色与魅力做出了贡献。
  2008年是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决战”之年。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同心协力、一鼓作气之下,彻底结束紫金山南、北的拆迁遗留工作,完成下马坊遗址公园手表厂段的改造出新,完成博爱园、钟山体育运动园的环境修复建设。紫金山南麓的博爱园和钟山运动公园景色宜人、姿态毕现。风景区外围的水环境治理取得重大突破。紫金山山南风景游憩区、沪宁高速南风景改善区的污水都被统一收集,排入城市管网。紫金山北麓出现巨大改观。在大规模的拆迁之后,浩大的生态修复工程,使全山植树将达20万株以上,逐渐“显山透绿”。紫金山山北入口公园与位于蒋王庙附近的王家湾片区被一举拿下。航空烈士纪念馆亦在山北逐渐建成。整个中山陵园风景区面貌全然一新。
  
  三、效果与评价
  
  整治工程自2004年3月全面启动,历时4年,共计投入40亿元,完成了330万平方米13个自然村、9个居民片总计3729户居(农)民和31家工企单位的拆迁,拆迁的建筑总面积共约70多万平方米;同步实施拆建还绿、退耕还林,使景区新增绿地7000多亩,南京市民人均绿地由此增加0.6-0.8平方米,景区森林覆盖率由70.2%提升到82%-85%。真正实现了“还景于民”、“还绿于民”。
  同时结合风景区历史人文特色,在景区外缘建设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前湖公园、博爱园、天地科学园、钟山运动公园、山北民风区、山水生态区等景点,提高了周边环境的景观质量,丰富游览设施,进一步增强了风景区为本地市民的服务功能,使中山陵园风景区成为生态之园、文化之园、旅游之园、繁荣之园,成为南京城市“绿肺”、都市发展区的核心地带和历史文化集中代表区。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不负厚望,成为体现南京历史文化特色和生态文明的扛鼎之作、南京市政建设的震撼之作。
  四年的环境综合整治达到了“惠民、惠山、惠城”多方受益的优良效果。随着综合整治的推进,大批市民和游人受益。过去被村舍、农田和污水包围的景观湖,重新成为绿树鲜花环绕的湿地公园,大批前来晨练的市民从中受益。一批免费开放的遗址公园,吸引众多市民前往寻古探幽。全长2.4公里的人行木栈道与山南山北两条登山道,方便人们登高漫步。搬离景区的拆迁居民在妥善安置中生活质量今非昔比。环境综合整治也使紫金山满身披绿、景区水灵气四溢,为野生鸟类等动物的在此歇息、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紫金山的生物多样性得到延续。霹雳沟的自然山水引入梅花谷公园,形成了近百亩水面;琵琶湖公园水面扩容1/3,新增面积50亩;下马坊、博爱园、钟山运动公园三大公园的建成,又使紫金山的水面新增了200亩。在对遍布山林的水沟实施整治后,水系贯通,“十水绕钟山”的格局成型。整治使南京“人文绿都”的生态品质凸显,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更加丰富。青山入城,山城一体。绿地、山林、水体面积的增加,扩大了城市“绿肺”;一批散落民间和地下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整治得到了发掘保护,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明孝陵重现600年前历史风貌,观音阁大石壁等一批重要文物被发掘保护。

试论中山陵园环境综合整治的意义与价值(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浅谈水利工程渠道滑坡的成因及防治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