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管理学理论的大师:杰弗瑞.菲佛(3)

2012-06-24 00:12


  菲佛的研究还在继续。作为管理学会的会员,他获得过管理学会的欧文奖(Richard I. Irwin Award)。《纽约时报》以“相信证据而非直觉”(Trust the Evidence, not Your Instincts)的标题,高度赞扬菲佛和萨顿提出的这一管理实训。2008年5月5日的《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以“在创新、动机激励方面的探索型大师:全球化时代多元训练的思想领军人物”(Quest for Innovation, Motivation Inspires the Gurus:Leading Thinkers Apply Varied Skills For Global Solutions)为题,选出了20名商业思想家,菲佛排第11名。维基百科(Wikipedia)的民间自由投票排列出50名杰出商业人士,菲佛排第20名。
  菲佛在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点像中国的作家王朔。王朔在80年代,曾经写了一连串京味十足、解构崇高的市井小说。赞扬者认为王朔开了小说新局面,批评者认为王朔开了“痞子文学”的先河。不管对王朔如何评价,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他以“侃大山”的方式,把过去罩在文学身上的神秘色彩扒了个精光。那些表面上很崇高、很伟大甚至很感人的东西,在王朔的笔下全都“不是个玩意儿”。后现代的解构精神,在王朔身上得到了充分发挥。正是王朔这种解构,使小说回归了常人生态。如果读者看不惯貌似反面的“顽主”,那你还可以看正面小人物串演的“编辑部的故事”。“文以载道”的中国传统,被王朔彻底消解。菲佛在管理学中的作用,正是这种解构。他把貌似神圣的管理学原理,用企业经营中的一件件事实予以臧否,一切从证据出发,辨析加棒喝,揭开笼罩在管理理论上的神话,区分真假参半的传言,澄清没有根据的胡说,使管理学回归现实,坚持对真相的尊重和对生活的回归,从而使管理学看到了穿越理论迷宫的路标。
  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菲佛有点像王朔,不等于他就是王朔。菲佛全然没有王朔那种“不正经”,而是一脸正经的进行管理布道。如果说,王朔的调侃后面是“痞子式的坏笑”,那么,菲佛的揶揄后面是“较真式的淳朴”。在追逐真相、尊重事实方面,菲佛与王朔绝然不同。就像中国古代的禅宗大师那样,以打柴睡觉、喝水吃饭等日常生活来体验佛教之道,试图走出迷信经典的误区。菲佛从企业经营的具体事实出发,引导人们感受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存在的巨大裂隙,放弃“信以为真”的歧路,倡导“真以为信”的正道,以自主的思辨认知,判断理论的可靠性和局限性,从而使理论能够真正发挥出解释现实、指导实践的作用。所以,菲佛对管理学的解构,不是不要理论,而是回归理论的本位。在学术的象牙塔和现实的管理迷宫中,菲佛既能坚守象牙塔的学术本分,又能走出象牙塔进行大众普及。他的著作,几乎看不到那种生涩坚硬的学术语言,反倒有不少揶揄调侃,以生动的表达展示他的思想火花。菲佛的著作,不仅是给实践中的经理人读的,而且也是给大学中的教授读的。无论是学者还是经理,都能通过菲佛的著作,看到管理研究、管理咨询和管理实务中的相关误区,启发自己的思维,增强自己的辨析能力,培养自己尊重事实的态度。


解构管理学理论的大师:杰弗瑞.菲佛(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地方本科院校管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析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