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理性”理论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3)
2012-08-21 20:52
├────────┬──────┼────┼────┼────┼───┤
│ │ 公司数 │ 205 │ 187 │ 136 │ 86 │
│10%≤ROE<11% │ │ │ │ │ │
│ │所占比例(%) │ 28 │ 24 │ 14 │ 8 │
│ │ 公司数 │ 12 │ 36 │ 98 │ 147 │
│6%≤ROE<7% │ │ │ │ │ │
│ │所占比例(%) │ 2 │ 5 │ 10 │ 13 │
└────────┴──────┴────┴────┴────┴───┘
┌───────────────┬───┬───┐
│ 年份 │ 2001 │ 2002 │
├───────────────┼───┼───┤
│ 年末公司数 │ 1202 │ 1278 │
├────────┬──────┼───┼───┤
│ │ 公司数 │ 49 │ 63 │
│10%≤ROE<11% │ │ │ │
│ │所占比例(%) │ 4 │ 5 │
│ │ 公司数 │ 148 │ 158 │
│6%≤ROE<7% │ │ │ │
│ │所占比例(%) │ 12 │ 12 │
└────────┴──────┴───┴───┘
从表2可以看到,1993年到1998年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布有向10%集中的趋势,特别是1996年、1997年、1998年净资产收益率在10%的正向领域的频率分布绝对的集中,远大于10%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布极少。1999年和2000年,上市公司的ROE分布不同于前几年,出现了“双峰”现象,10%≤ROE<11%和6%≤ROE<7%两个区间的上市公司比较集中。在这两年中,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由10%向6%转变。2001年和2002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频率的分布比前几年又出现了显著变化,在这两年之内,10%高峰的现象已经消失,主要集中在6%区间。表2的统计结果表明,随着证监会配股条件的改变,上市公司的ROE也随之改变,呈现相同的变化。在没有充分证据反证的情况下,可以有理由相信,上市公司存在着明显的为了满足证监会的配股条件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是证监会的配股条件在一定的程度上推动了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行为。正是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市场信心,从而导致市场对配股行为几乎普遍“用脚投票”,直接使那些急需资金、规范运作的公司也深受其害,整个配股市场不断边缘化。
(三)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业绩评价对上市公司经营者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评价的起点和基础,直接关系到评价工作的准确性和公平性。我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以会计收益为基础的财务指标。而以会计收益为基础的财务指标,由于受到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体系中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具有相当弹性的影响,容易受到公司经营者的操纵。
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市场经济的参与者都是“逐利的理性经济人”,作为受托者的公司经营者同样也不例外。他们对外提供信息的行为主要取决于该种行为所提供的信息的经济后果,即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他总是会向外提供对其自身更有利的信息。由于上市公司经营者的利益往往与公司业绩挂钩,而业绩的衡量标准又是以会计收益为基础的财务指标;再加上对上市公司实行特别处理、暂停股票交易及中止股票交易的规定也是以财务指标作为依据。当企业的此类“结果”受到特别关注,而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不被看重时,在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压力下,反映最终“结果”状态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必然大打折扣,会计信息失真也就有了产生的土壤。因此,当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恶化、业绩不佳、濒临亏损边缘或有业绩滑坡迹象时,上市公司的经营者除了千方百计改善生产经营外,还会在“结果理性”的驱使下,尽可能地采取多计收益或少计费用等方法调节盈余,粉饰公司的经营业绩,以取悦于评价者。
“有限理性”理论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