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信息不对称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就是使会计信息有用的特征,即会计信息所要达到或满足的质量标准,它是进行会计选择时所应追求的质量标志。[1]各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不尽相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把良好的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特征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结构:将可理解性作为第一层次的质量,称为“与使用者相关的质量”,决策有用性是首要质量;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主要质量,其中:相关性的组成要素是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的组成要素是可核性、中立性和真实性;可比性和一致性为其他质量;保证以上质量要求的约束条件是:成本效益性、重要性和谨慎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9年7月公布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对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作了说明,框架将质量特征定义为是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
四项主要的质量特征是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我国在《企业会计制度》第十一条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有十三条,其中关于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有六条:真实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从上述美国、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及中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不难看出,在会计信息的诸多质量特征中,真实性和相关性是首要质量。会计信息必须具备这两项质量,才可能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具有有用性。
真实性作为会计信息的本质属性,它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内容。对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做出了明确的解释:即一项数值或说明符合它已在反映的现象——经济资产和债务,以及使得这些资产和债务发生变动的业务事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就是指会计信息应如实地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不能有任何歪曲,不能加任何主观成分。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进行会计处理所依据的原始凭证应该是真实的,凭证要反映经济业务的原貌;二是始终坚持最能解释经济现实本质的核算方法。
相关性指会计信息能够影响使用者的决策,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预测价值是指过去和现在的会计信息能够通过提高使用预测未来的能力来影响决策;[2]反馈价值是指会计信息应该能够便于使用者证实或纠正他们早先的预测和期望。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相关性的判断标准是:当资料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件或者通过确认或纠正使用者过去的评价,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资料就具有了相关性。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第十一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根据掌握的信息进行正确的决策,要求会计信息是真实的、全面相关的。目前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关注历史信息转向对未来信息的关注,信息使用者要求提供有关单位未来经济活动和有助于预测、评估单位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经济指标和相关信息。
然而,在市场活动中,由于交易者知识的有限性,搜寻信息需要花费成本,以及信息优势方对信息的垄断,信息不对称是一种普遍并长期存在的经济现象。信息不对称它是指交易双方所拥有的交易品的信息数量和质量不相等,通常表现为交易一方拥有较多的甚至完全的信息,而另一方只拥有较少的信息,从而可能导致信息弱势方交易决策失误,或信息优势方做出不利于信息弱势方的行为,即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