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多元目标下的博士后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构建(4)

2012-08-21 21:04


   
  4.提高博士后工作评估技术手段。使用“层次分析法”设置评估权重,建立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博士后质量评估评分模型,将定性与定量数据进行集成,解决定性指标数据的量化和整体指标的综合计分问题;使用“地区分类法”对地区差异进行调整;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博士后工作评估信息系统。 
   
  5.建立博士后质量评估的反馈系统。优化评估流程,增加评估情况的反馈环节,让参评单位及时了解自身在博士后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 
  总之,我们需要关注:第一,建立以各设站单位自评为基础,以外部评估为监督,实现“以内为主,以外促内”的评估机制,充分体现各设站单位的主体地位,调动其评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第二,建立评估数据日常化采集制度及其配套措施,使评估数据采集和评估的计算、分析手段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第三,明确各级管理组织在评估工作中的定位,充分发挥国家、省市和设站单位三级组织各自的作用,确保博士后工作评估有序进行;第四,建立评估专家库,重视评估专家的作用;第五,建章立制,完善评估工作的政策环境,建立博士后工作评估的组织管理、工作流程、指标方法、数据采集、监督检查、奖惩激励等规范的工作模式和实施体系,推动博士后质量评估的制度化发展。 
   
  五、博士后培养过程评价:多维与多向度评价的有效途径 
   
  1.进站选拔评价。(1)选拔原则。作为造就优秀人才的博士后制度,就是通过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研究职位,选拔新近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从事进一步研究工作,因此需要把选拔博士后进站与立足科学创新、师资队伍优化及企业效益提高结合起来,把选拔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的人员作为原则。(2)评价指标。第一,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后进站评价的最直接和最重要依据。评价工作由博士后拟定的合作教师根据论文和其授予学位单位“关于博士学位论文的决议书”内容来初步计分,然后由流动站学术委员会评价计分。第二,对申请者博士阶段及以前发表论文及收录情况统计考察。第三,对申请者参与科研项目和获奖情况进行考察,并对其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进行考察,了解博士学位论文依托项目(项目名称、级别、立项部门、资金总额度),作为进站博士后能力和素质判别的辅助依据。 
   
  2.在站质量管理评价。(1)明确目标责任。根据博士后承担项目的不同制定目标责任书。从事基础研究课题的目标以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为主;从事应用研究课题目标除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外,还应有专利申请或提出有影响的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从事开发项目的应实现专利申请、成果转化及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2)坚持开题报告。博士后进站后两至三个月,在流动站作科研工作开题报告。建立开题报告的评估制度,选择开题报告中思路新、创新点突出的项目进行重点培养和经费上的支持。(3)实行中期考核。博士后进站一年后由流动站学术委员会主持中期考核,听取博士后研究工作进展汇报,对博士后的敬业精神、道德学风、成果发表、业务能力、科研工作进展和完成情况、实际贡献等进行全面考核。 
   
  3.出站博士后质量评审。(1)执行出站报告制度。博士后期满出站应提交书面研究报告或产品研发报告,由所在流动站学术委员会听取出站报告,并按照《科研工作协议书》的要求对博士后进行质量综合评估。(2)出站评审的相关指标。重点考核博士后承担或参与科研项目情况、产品研发情况、社会及企业效益情况。博士后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否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需要从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精神、科研协作、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专业知识积累及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综合评估应由流动站学术委员会负责。   

试析多元目标下的博士后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构建(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对做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思考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