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3)
2012-08-24 00:13
把旅游职业资格证书融入课程教学,按照考证的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模块,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和标准,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的成绩作为课程考核成绩,实现证书考核与课程考核的一体化。
另外与企业合作开发岗位实践证书,并与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教学环节融通对接,由学校、企业根据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颁发岗位实践证书。岗位实践证书是对学生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过程的考核评价,也是学生参与行业工作的支撑和证明,实现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提高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
3.3.3 引入旅游行业企业的个性需求,定制企业化课程
结合差异化订单人才培养,按照企业标准共同研发课程标准,开发符合企业个性需求与特色的企业文化、职业素质、企业岗位(技能)培训等课程;同时将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环节引入课程,缩短学生顶岗实习的培训期和适应期,使学生基本实现从课堂到岗位的零距离融通。
3.3.4 根据企业的真实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设置课程模块和改革课程内容
根据专业调研分析,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信息反馈分析以及对学生首次就业岗位和发展岗位工作任务分析,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首次就业岗位发展岗位对职业素质、职业文化的要求,开设对应的课程模块,形成模块化的岗位课程体系。
在对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岗位群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旅游企业真实工作过程,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共同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
3.3.5 将校内课程外延到校外企业,情境结合,开展实景化教学
一方面,将一部分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内容外延到真实的场景(如苏州园林、景点景区)中,组织实景化教学。另一方面,结合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将实训类课程延伸进企业,由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中组织实景化教学,学生边实习边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情境结合,训教一体。
3.4 建设校企互培、双向渗透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以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培养、互相聘用,打造企业专家和教师相互渗透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为抓手,促进教学、生产、研发成果的相互渗透。一方面,建立教师企业挂职的实践机制,安排教师到旅游企业实践,同时将教师实践与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结合。学生实习企业与教师挂职单位实现统一,学生实习时间与教师挂职时间相互一致,这既是对专任教师进行的实践锻炼,也能够提高专任教师自身的技能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最终促进专任教师向企业专家的转变。
另一方面,聘请旅行社或酒店的总经理、部门经理开设讲座并授课,他们的行业经验丰富,有一定权威性,可以进行宏观指导;另一方面可以聘请旅行社或酒店一线部门的优秀员工参与教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对兼职教师进行专业教学培训、专任教师协助等形式,帮助企业专家向教学专家转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中,创建学校、企业、学生、教师、社会等主体“多方参与,双向互动”的专业质量监控机制,通过评价—反馈—调整,实现专业质量的动态过程管理。首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多方评价的立体化评价机制。即通过团学工作及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跟踪评价;通过企业与学校对学生进行人才培养效果评价;通过专业指导教师和行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才培养过程评价;通过学生对参与工学交替管理的各个主体进行管理评价。其次,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与信息反馈。通过建设旅游人才库,对专业毕业生实行长期跟踪,动态管理,重点统计分析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岗位分布、企业行业评价,反馈专业质量信息,据此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