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学生群体中的“小组织”盛行
在学生群体中存在这各种各样的小组织,这些组织往往由学习生活的原因聚在一起、兴趣爱好聚在一起、性格秉性聚在一起以及生活地域聚在一起。这些“小组织”数量十分庞大,而且一个学生经常属于不同的这些“小组织”中。这些“小组织”往往会由意见领袖,带领着本组织的前进方向。尽管在这非正式组织中大部分对学校管理制度拥护的至少是不反对的能够遵守的,但是有一部分“小组织”却是起了副作用,造成所谓的组织成员消极看待学生管理制度甚至采取对抗手段来应对检查。巧妙地引导或者解决好这些“小组织”,会使学生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4提升高职院校班级行政管理的效果
4.1改變对学生的偏见
正如前文所述,介于高职学生的特点,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对学生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偏见,在这种偏见的引领下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方法有着巨大的负面作用。例如在管理过程中强调惩罚与批评教育,认为学生不能听话甚至是不遵守制度,只能在一定压力的情况下才能遵守;另一方面这是对学生的行为较少进行监管与指导,认为即使管了也没有效果。但是正在正中氛围下,学生的服从性与发展性会越来越差,同时学生们也会感受到压抑与冷落。所以应该逐渐转变对学生的看法,进而转变管理模式与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管理教育成效。
4.2运用强化理论有效引导学生
在管理和教育学生的实践中,总会发现一些学生服从性较好,而且在具体的活动中的行为是教师所提倡的和认可的,为了使得这类学生进一步按照现行的轨迹发展,应该对其进行正强化,给予其一些物质上的奖励诸如奖学金或者是奖品,也可以配发一些荣誉称号进行表彰,这样做,不仅能够有效激励这类学生的发展,同时可以极大发挥其的榜样作用、标杆效应,不断地引导其他同学向着这个方向努力。然而当部分学生的行为是不被认可甚至是违反规章制度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负强化措施,通过剥夺给予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甚至是通报批评等警戒措施,是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被认可,进而减少这类行为,而向着理想行为方向发展。
4.3巧妙运用学生中的非正式组织
在学生群体中会出现一系列的非正式组织。如果能够有效地掌控这些非正式组织,就能大幅度提升学生管理的效果。对于非正式组织的掌控,主要应该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通过观察和大部分学生谈话,不断了解所辖学生中非正式组织的情况,主要包括大致数目,类别以及意见领袖等等;其次,通过创造一些契机进一步了解其中较为重要的组织,所谓重要就是指人数较多,指向性十分明确等;最后通过与非正式组织中的重要人物如意见领袖进行沟通与谈心,不断贯彻学校和老师的管理思想,进而通过其在其组织中的影响力不断教育和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朋辈教育方式更好地管理和服务学生。
参考文献:
[1] 胡还甫.“互赏互助”合作模式在高职班级管理中的运用与效果[J].卫生职业教育, 2017(6):137- 138.
[2] 王小刚.高职班级学生工作创新实践与探讨[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6(12):41- 42.
作者:福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