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规范演奏的基础上重视想象力的培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钢琴演奏的学习过程复杂艰辛,扎实的基本功和规范的演奏是音乐表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试想没有基本的技巧,演奏者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切的音乐表达都是空谈。此外,每一首作品有各自不同的时代背景、风格特点;作为作曲家的创作成果,还有极其个性化的音乐特征。故钢琴个性化演奏的前提是一定要将作品置于其赖以产生的背景中去理解。只有如此在扎实规范合理的演奏基础上去寻求音乐的灵感和个性化的演奏才不至于纸上谈兵,才可能“内得于心,外应于器”。当然规范、标准的演奏并不是要求一成不变、千篇一律,而个性的音乐表达也不是随心所欲、天马行空。
钢琴演奏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想象是贯穿其中的重要思维要素。钢琴演奏者的想象力越丰富,诠释的作品越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相反,缺乏想象力的演奏者即便有高超的演奏技巧,音乐也往往是缺少灵魂的空壳,表达出来的音乐很难打动人心。没有依据、凭空而来的想象肯定不行,那么在钢琴演奏中怎样培养想象能力?
1、音乐感知积累
想象的基础是意象。意象是认知主体根据记忆形式形成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加工形象。音乐意象是人们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听觉感官感知音乐的心理过程。聆听是音乐感知积累的主要途径,大量的音响刺激积累了丰富的音乐感知,促成音乐意象的不断形成与发展。比如当你在演奏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时,曾有过的丰富的聆听德彪西音乐作品形成的感知体验一涌而出:朦胧飘忽的音乐意境,注重气氛的渲染和情调的暗示;追求音响和音色的变化;应用中古调式、五声调式,全音阶、半音阶形成不同的调式色彩;挑战传统和声,大量应用平行和弦增三和弦来加强和声的色彩性等等。可见,意象是在对音乐作品的认知积累中形成的,它是形成想象的客观基础。
2、生活积累及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能够丰富演奏者的想象力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走过的路,读过的书,这话有一定道理。钢琴演奏同样融合着演奏者对作品的深入研究及个人体悟,它是第二度创作的过程,带着深刻的个人烙印。有着丰富生活阅历的人、有着敏感柔软的心、感恩大自然馈赠的人,有着广博文化修养的人、有着广泛兴趣爱好的人,演奏中总能留下个人的印迹,带上专属的个性标签。音乐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帕德雷夫斯基是波兰的钢琴家、作曲家、外交家,1919 年还出任波兰的内阁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学识渊博,会多国语言,睿智幽默的个性极富魅力,曾获得牛津、耶鲁等9 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帕德雷夫斯基很迟才往职业钢琴家的方向发展,演奏技巧并不突出,但其演奏充满浪漫气质和个性化特征,是当时最成功的钢琴演奏家之一。著名的华裔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曾在茱莉亚音乐学院就读七年,成绩优异,却在尚未毕业时选择退学,前往哈佛学习,并取得人类学学士学位。他说:“我突然感到,要拉好琴,或者说要真正地理解和表现音乐,总感觉还需要掌握些别的什么。”马友友在哈佛的学习经历中获得终身受益的营养,他的演奏深沉细腻、充满内涵、风格多变、层次丰富。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知识储备,可以补偿仅仅从音乐层面对音乐进行提升的不足,它使音乐的表达更具内涵、更有厚度。
钢琴演奏作为表演艺术的一个门类,既需要有演奏的共性作为基础,又缺少不了演奏的个性。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个多元并存的世界,每个人对作品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钢琴演奏的魅力正是这种“个性”的彰显。
参考文献:
[1] 亨利·伍德. 论指挥[M].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2] 外国音乐参考资料[M].1978(2).[3] 张前. 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2).[4] 赵晓生. 钢琴演奏之道[M].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7).(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作者简介:黄晓晴(1974-),女,硕士,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