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河北省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研究

2021-05-10 01:06

[基金项目]河北省委讲师团系统2017年度科研课题 (项目编号:201729)、2016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2016134)。

[作者简介]李玉梅(1969—),女,博士,副教授,河北金融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李玉环,女,硕士研究生,副教授,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及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布局的展开,河北省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常态下的河北省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1 河北省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缺失

1.1.1政治价值观

政治价值观是指影响个人政治取向的政治信念,即社会成员对政治世界的总体看法,是一个多维度的整体。现实社会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取向。通过问卷调查,以“您的信仰是什么?您对信仰是如何认识的?您的人生追求是什么?” 等内容测试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取向。结果表明,把马克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的人占大多数,但也有的对马克思主义缺乏认同感,政治价值观有待加强。

1.1.2社会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作为一个社会时代精神的内核,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近年来,随着社会进入转型时期,价值观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正由传统的单一转为多样化态势,但社会价值观的主导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立、自由、民主、平等、正义等价值观已逐步演变为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为大多数人所信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然而,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了解不是很充分,需要进一步学习。

1.1.3国家价值观

国家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主要涉及“爱国主义、和平统一、民族振兴”等民族精神类的价值取向,表现出高度的认同感。在国家价值观的“和平统一、热爱祖国”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在国家、个人利益之间进行选择时,多数人选择“只要国家和人民利益需要,随时奉献一切”,但也出现强调个人自由、追求个人利益等许多原来受批判和排斥的价值观念。

1.1.4荣辱观

荣辱观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道德价值认同,让人们明德知耻,遵守社会公德。“八荣八耻”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社会风尚,扶正除恶,扬荣贬耻,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

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显示,人们对于团结互助没有正确的态度和正确的认知,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人行为较差,诚信缺失现象突出。这与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相关,大形势的复杂多变对人们的影响十分巨大,如市场机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等。而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能不能把握正确航向,则取决于个人是否把自己的愿望与国家人民的共同理想紧密结合起来。

1.2基层治理法治化存在问题

1.2.1立法不一致

立法存在着相互抵触的现象,由于不同部门之间对法律文件有不同理解,导致出现不同的规范性文件,甚至相互冲突。例如,未及时更新过时的法律条款,法律规定过于粗糙、不具体,操作起来难度大。

新常态下河北省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双因素理论分析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