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发展的机遇是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一线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紧缺,高等职业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从政策和资金上,国家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力度。尤其是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校后,得到了更多的政策和财力支持。
学校面临的挑战是一些中专院校合并、升格、扩招对生源的抢夺;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一些本、科院校扩招后向下兼容,学生大量增加后师资不足等原因,使得对优秀师资的争夺极为激烈。
3、外部环境分析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继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后,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厅[2002]5号),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等,这些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依据和有力保障。石油石化行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发展前景良好,一线技术人员需求旺盛,这对学校发展战略的实现提供了最有利的支持。
4、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十一五”发展规划
学校人力资源总的战略目标是: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培养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注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继续坚持实行培养与引进并举,激励与约束并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改善人才引进质量;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坚持依法治教、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强化激励,改善待遇、发展内涵的方针,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开发利用和优秀拔尖人才迅速成长的有效机制;以待遇吸引人,事业使用人,机制培养人,感情留住人的理念开展工作,保证师资队伍稳定发展、有序流动;力争建设一支数量充足、高职称、高学历、年轻化、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学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政治觉悟较高,理论知识扎实,工作能力较强,学历层次合理,精干高效、年轻化的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压缩工勤技能人员,逐步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
“十一五”期间学校人力资源的各项战略目标是:
(1)规模目标:专任教师达到850-950人;有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与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1:1;管理干部队伍不超过120人;工勤人员自然减员,不再增加。
(2)职务结构: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占35-40%,其中教授占8%。讲师、工程师等中级职称占45-50%,其他为初级职称。
(3)学历结构:硕士以上学位占80%以上,其中博士学位占20%。
(4)年龄结构:逐步增加中年教师的比例,重点从企业引进有工作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5)学缘结构:在保持目前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基础上,继续坚持多元化、多渠道补充教师,广纳英才,取众家之长,促进学科发展与学术繁荣。
(6)专业结构:保证基础学科教学力量,充实新办专业(学科)师资,加强重点专业(学科)队伍建设,以保证有一支专业结构合理,能够主动适应教学改革和学科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
(7)骨干教师队伍建设:25名教师人选河北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并且在该工程第一、二层次实现突破,力争在河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评选中实现突破;60名以上教师入选承德市各类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新世纪学术带头人。
(8)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继续规范和完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制度文件,建立兼职教师综合档案,规范兼职教师的聘任、管理、考核、监督等环节,实现实验、实习、实训教师基本从企业聘任,重点聘任实践经验丰富,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1:1。
(9)名师培养;培养、选拔校级教学名师15名,省级教学名师5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
(10)科研队伍:鼓励教师一专多能,既搞教学又搞科研;适当增加专职科研人员比例,但是不超过专任教师的5%。
由于篇幅所限,其他方面及分年度的规划在此不再赘述。
五、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但最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的法规、政策以及主管部门的有关管理规定,如上级规定的结构比例、人员编制、发展要求等。学校的人力资源战略既要支持学校的发展战略,又不能违反政策规定,否则,再好的战略也是不具有可行性的。其次学校的财务状况和发展前景是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