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会计准则制定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2)
2012-09-01 23:47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虽然强调会计信息应同时具备相关性与可靠性两个主要质量,但对两者出现矛盾时应如何作出选择避免正面回答。实际上,它强调的是相关性。”“然而在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企业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还很不完善,为了维护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我国,确保信息的可靠性显然比强调信息的相关性更为重要。
三、制定会计准则的基本假设或前提
假设对任何学科领域都是重要的,亚里斯多得说过,“每一可论证的科学多半是从未经论证的公理开始的;否则,论证的阶段就永无止境”。制定会计准则亦有其假设基础——有效证券市场假设与经济后果假设。
有效证券市场通常分为弱式、半强式、强式三种类型,以半强式有效证券市场为例、在这种市场上,证券价格能够反映(包含)所有可公开获得的信息。实证研究表明,会计收益和股票价格之间存在着实证性联系,因此,会计信息的披露是有用的、有效的,有效证券市场假设使得披露导向的思想为人们所广为接受,而这一思想最终导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正式接纳了有用性原则——财务会计的理论基础。因此,有效证券市场假设是制定会计准则的前提,如果证券市场是无效的,会计收益与股票价格无关,那么会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当然也就没有必要制定会计准则了。
根据有效证券市场假设,只要会计政策没有导致现金流量产生差别的后果,公司所采取的会计政策并不会影响公司的股票价格。根据这一理论,政府与管理当局也就没有必要关注会计政策,这显然与实际相违背。经济后果假设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经济后果是指,不论有效证券市场理论的含义如何,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影响公司的价值。
由于信息不对称,经理人员与股东、债权人之间存在着道德风险,股东、债权人分别与经理签订雇用合同和包含限制性条款的借款条约以降低道德风险,这些具有刚性的合约通常是以财务报表为基础的,因此,经理人员必然十分关注影响会计利润的会计政策的变动,尽管这些会计政策的变动可能对公司的现金流量没有直接影响。经理人员对会计政策变动的关注会引起会司经营政策的变化,从而引起股东对公司未来期望收益的变动,这必然会引起公司股票价格的变动,最终影响公司价值。因此,当合同的效应被确认时,证券市场对会计政策变化做出的反映说明了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而非无效性,这说明经济后果并不与有效证券市场假说矛盾。
西方学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了经济后果假说,我国学者亦证明,政府利用会计收益数据对上市公司进行管制,会诱发上市公司经理人员选择可提高会计收益的会计程序,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误导投资者
四、会计准则的内在特征
我们认为,在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下,会计准则应具备理论性、逻辑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理论性是指制定的会计准则应有系统的会计理论支持,这需要我们除了要研究传统的会计理论,还需要研究:什么是会计准则?它有什么性质?什么是会计准则国际化?如何解决会计准则国际化与本地化的矛盾等一系列问题。解决了这些理论问题,会计准则的制定才能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才能少走弯路;逻辑性指会计准则的内容应能体现内在的逻辑关系,例如,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应尽可能采用基于同一种指导思想(如稳健性原则)的确认标准和计量方法,不同准则涉及的同一种性质的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应尽可能一致等;系统性指制定的会计准则应是一个完整的会计规范体系,具体会计准则应尽可能覆盖所有类型的交易与事项,对于准则没能涵盖的业务,应有完善的理论框架加以指导;可操作性指制定的会计准则应能适应我国国情,满足实际需要。原准则采用的公允价值计价之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种种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在我国当前缺乏可操作性;权威性指制定的会计准则要为广大会计人员所接受,任何人、企业或机构不得随意曲解、更改或不执行已颁布的会计准则。
关于会计准则制定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