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文化的涵义
欲探讨会计哲学观与会计文化的关系, 首先就必须明确会计文化的涵义, 而其关键又在于对文化这一概念的把握。
文化一词, 始源于拉丁文, 意为耕作、培养、教育与发展等, 后逐步衍化为个人素养与整个社会的知识、思想的素养, 艺术、学术作品的汇集以及一定时代、一定地区的全部社会生活内容等等。而最早给文化下定义的则是英国的人类学家泰勒, 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风俗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才能与习惯。至本世纪初, 仅用英语给出的文化定义就达160 种之多, 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 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怀特认为: 传统的风尚习俗、典章制度、工具、哲学、语言等等都可统称为文化, 其可分成三个部分: (1) 经济与技术; (2) 社会结构; (3) 意识形态。奥斯古德认为: 文化有“ 感性” 与“ 理性” 的区别, 感性是可以感觉的、具体实践中可以观察的文化作品和社会行为方式、风俗、习惯和宗教仪式等; 理性可理解为那些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与众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意识等。不少管理学家却认为: 文化可以定义为人们的态度和行为, 它是由一代代传下来的对于存在、价值和行为的共识, 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方式。而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文化则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 通过体力和智力的劳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社会组织、政治制度、哲学、文学艺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虽然对于文化这一概念, 迄今为止人们仍未达成共识,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 “ 文化是一个没有严格定义的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 不同学者、不同学科赋予了不同的范畴。”但这一概念所涵括的内容大体上可区分为“ 可感觉”和“ 可理解”的两大层面或由三个层次所构成的复合体, 则是基本公认的。所谓的两大层面, 就是显形和隐形的两个方面的文化, 前者即为行为、行动的结果, 是可观察到的感性文化, 如艺术品、建筑设施、工具器皿、组织结构、语言以及风俗习惯等; 后者即为行为、行动的原因, 通过行为行动的结果才能反映出来的理性文化, 如哲学观、价值观、道德观、行为准则、宗教信仰、动机、情感、信念等。所谓的三个层次就是将两个层面的文化总体划分成物质、规范、精神三个文化层次, 前者即为载体文化, 是物质基础层; 中者即为制度文化, 是物质与精神文化的规范中介层; 后者即为意识形态文化, 是精神核心层。
在以上文化概念的基础上, 则会计文化的涵义亦有显形与隐形之别。所谓的显形会计文化即为会计物质文化, 至多包括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制度文化在内; 而隐形会计文化则为会计意识形态文化。其总体亦可由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所构成: (1) 会计物质文化层, 即人类会计实践中所创造的与会计相关的物质财富, 包括会计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及其与之相配套的设施、工具等物质资料; (2) 会计规范文化层, 即人类会计实践中所创造的与会计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相适应的组织制度, 包括会计组织机构, 会计规章制度、会计惯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和会计行为准则等; (3) 会计精神文化层, 即人类会计实践中所创造的与会计相关的精神财富, 包括会计哲学观、会计法律观、会计价值观、会计道德观、会计艺术观、会计教育观、会计人才观、会计思想、会计信念、会计科学理论与方法等。
二、会计哲学观与会计文化的关系及其在会计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