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动与农村区域名牌发展战略(3)
2012-09-01 23:54
因此,作为地方政府和执法部门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维护名牌声誉、打击假冒的责任,从而为名牌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政府在推动农村区域名牌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举措
(一)树立名牌意识
1.政府自身要树立起名牌意识。(1)政府要认识到名牌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实施区域名牌战略的含义,认识其在名牌战略实施过程中地位和作用。(2)地方政府要根据地方整体的经济环境及发展需求,将名牌建设及发展纳入地方政府的战略规划,并建立起地方名牌战略实施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起名牌创立和发展的推动体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引导企业树立名牌意识。政府不仅要从自身树立起名牌意识,更重要的是要促使企业也树立起名牌意识。企业既是名牌战略实施的载体也是名牌战略实施的主体,政府的作用是推动企业名牌战略的实施,地方政府要组织企业进行学习,增强创造名牌强烈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将名牌意识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宗旨和发展战略之中,把名牌视为企业、产业、行业的生命。同时,要引导企业改变重产值、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外观、轻内涵的思维模式,树立起市场竞争新观念,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从片面追求产值速度到走质量效益型道路的转变,引导企业建立适应市场、占领市场和开拓市场的战略机制,从而促使企业实施科学、有效的名牌发展战略。
3.树立社会名牌意识。地方政府应通过积极引导,创造名牌企业区域性的文化,使创建名牌的地方“小气候”扩展为全国性的“大气候”。名牌企业都有其自身特有的企业文化,这种氛围的形成凝聚着企业领导人多年的心血,它以其创业精神、创新意识、技术领先、员工的良好精神风貌,可以在一个地区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因此,地方政府应抓住机遇,积极培育地方企业文化,更好地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可以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等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交易活动,或者举办影响大的展销会,变“单个企业游击作战”为“政府组织集团军作战”,壮大声势,形成“气候”,进一步扩大农村区域名牌的知名度,树立地方产品的整体形象和群体优势,增强名牌意识。
(二)为企业建立名牌经营机制提供帮助
结构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同样,结构问题也制约着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区域经济建设中,资源的配置不合理造成许多“小而全”、“大而全”和盲目重复建设,造成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开工不足,许多产品技术水平低、规模小、物耗大,产品成本高、质量差、功能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村区域名牌战略本身就是一个资源有效配置的问题,其可通过名牌企业的扩散、兼并,使低效的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地方政府应当积极为企业的结构调整提供方便。(1)应积极排除行业、部门、所有制和地区之间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围墙”,完善要素市场,鼓励市场化的资产重组,促进生产要素向名牌企业和产品聚集,迅速形成以名牌企业为龙头,集科、工、贸、金(融)于一体的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地方政府在调整过程中还应规范自身行为,不搞“拉郎配”,强行联合,要遵循经济规律,避免给企业带来沉重的包袱。(2)注重发展名牌无形资产的辐射效应,通过名牌盘活呆滞存量资产,激活潜在的经济活力,将无形资产的运作与有形资产的运作相结合,将资产经营与生产经营相结合,尽最大力量发挥名牌的带动作用,使农村区域经济走向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三)加强名牌战略的宏观规划
地方政府应将区域名牌战略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之中,强化对实施名牌战略的宏观指导。名牌的发育和成长离不开所处的环境。在制定名牌发展规划时,首先,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布局,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地发展。其次,要从区域资源优势、生产力布局和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在动态的市场竞争中,确定发展的重点行业、企业和产品,突出重点,发展名牌。确定的重点行业,要与其他部门关联度大、带动性强;重点产品必须具有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高创收、高效益、低物耗。最后,规划要立足眼前,着眼长远,具有连续性、协调性和超前性。地方政府要制定分年度实施的创名牌实施计划,努力实现宏观指导性与实际操作功效的有效统一。
政府推动与农村区域名牌发展战略(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