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时候,我经常会挑一些成绩不是很出色的学生做班干部或课代表,学生会认为那当然是老师觉得自己比别人好才会选自己当班干部或课代表,他们也知道在同学面前要以身作则,才能管好别人,不然就是自己不给自己脸了,所以他们会很努力地去做,所以,一段时间下来,他们的成绩要么赶上了原先前面的同学,要么超过了原先前面的同学,可见,暗示的作用不容小觑!
2.“心理断乳期“的暗示教育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步入一种“心理断乳期”具体表现为渴望成为大人,要求别人承认他们是大人,尊重他们。于是就反感大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要求摆脱大人的管束,产生逆反心理,如何消除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心理暗示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里所说的暗示,就是要在没有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所以,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以平等、非命令的方式去和学生交流,走近学生,以此来达到教育、导航的目的。笔者今年带初三,开学时大扫除,安排完任务后,我发现还有一项任务遗留,让谁做都是额外的工作,会不会不愿做呢?我一改初一初二时命令式的口气问一个学生:“刘晓翊,你能不能帮我擦一下瓷砖?”他立即很开心地说:“好的呀。”心存怨气也是做,开开心心也是做,为何不选后者呢?还与学生搞好了关系,更有利于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
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教育学生
1.“破窗理论”中的教育理念
政治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坏更多的窗户玻璃。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一些不良风气,违规行为就会滋生、蔓延且繁荣。同样,在学生的教育和班级管理中也存在着这种现象。如果学生从班主任那里得到这样的信息:“我们班是差班,管不好了。”这种暗示信息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班级的认识,从而影响到学生对班级的认识,从而影响对班级的态度和行为。所以,班级管理要避免“破窗理论”现象的发生。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影响学生,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笔者在2007-2008学年度所带的班级中,有一名外地学生,由于拿了家长的大笔现金并且花掉了而不敢回家,带着三位同学逃到了家乡湖南,费尽千辛万苦把他们找回来后,我一直在思考该怎么办?直接批评吗?再逃怎么办?后来跟他谈心的时候,我问他:“你觉得我们班级怎么样?”他说:“很好。”的确,这个班成绩很好,还常有别的
2.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暗示
这种暗示是要完全出于本能和爱的暗示。只有对孩子无私的爱和发自内心的赞赏才会起到真正的有益的暗示作用。“这孩子很懂事,很聪明。”“这孩子表现很好。”诸如此类不经意的言语,都会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暗示不是人为的对缺点的掩饰,积极的暗示总是真挚的爱和感情的结合体。可有些家长或亲人对孩子的溺爱,导致对孩子的缺点的掩饰甚至是对明显的缺点也大加赞赏,则会使这种暗示起到反作用。比如孩子拿了家长的钱去买零食了,家长不但不批评,反而表扬孩子长大了,会花钱了。这样的暗示比消极暗示的影响更可怕。所以笔者认为教育孩子一定要有正确的是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