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那就要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合作”。新时代的师生关系发生了转变,原来是“师者,再生父母也”,不能对老师有意见,更不能对老师的教学有任何问题。现在不一样了,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宽,学生获取的知识或信息肯定比我们多,所以,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会经常有“惊喜”,也有可能“被难住”,但是不要觉得这样我们就很没面子,有失“尊严”,如果这样就会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从而影响师生关系,也不利于班主任的教育和管理。我们要知道,虽然教师职业是神圣的,但是教师不是万事皆知的,对此,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就需要直面现实,与学生共同快乐地获取知识和才能。那此时,班主任的角色就转化成一个顾问,或者是一个信息交换的参与者,一个共同创造班集体的合作者。班主任只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才能真正做到师生相长,这样的关系才是与时俱进的师生关系。这种平等的相处模式,可以使班主任与师生之间的心灵彼此敞开,彼此接纳,这样就能建设出更加优秀的班集体。
二、转变班主任“班妈妈”角色
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这样写自己的老师:“老师就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在传统的观念里,班主任就该像母亲一样照顾孩子,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如今我们都站在新世纪的门口,面对纷繁的大干世界,人类世界面临着知识经济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从孩童到老人,人们心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困惑。教育工作者仅仅在生活、学习上对学生无微不至是远远不够的,现在我们还多了另一个角色——做孩子们健康心理的引路人(心理辅导老师)。由于现实条件所限,从事德育工作为主的班主任便成为了最佳的心理辅导老师。然而,让孩子们主动向集严、爱于一身的班主任倾诉心理上的种种困惑,甚至学习上、生活上的诸多苦恼,并在其近乎“命令”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似乎不太可能。那么我们作为班主任就要思考如何走出这种尴尬的境地,顺利实现班主任与心理辅导员两种角色的互换。我认为,要完成这种角色的互换,班主任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从“班妈妈”向“知心姐姐”转变。
目前,尽管至上而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非常注重学生的德育工作,但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和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存在极大的差异,给班主任的工作带来相当的困难。主要的困难集中体现为三点:
1、 学生的思想工作难做
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和自身学习观念不强,一部分学生组织纪律观念差,经常迟到、旷课、抽烟、上网成瘾、过早谈恋爱。不讲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缺乏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有的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爱打瞌睡,作业不做,学习成绩差得不能再差。尽管学校规章制度十分严明,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做了大量的工作,可是每个学期仍有一小部分学生累禁累犯。
2、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目前,有大量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情绪十分严重,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这一小部分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进入初中,几乎不能用分数来衡量,学习成绩好也罢,差也罢,全部录取初中学习。进入中学,课程增加,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随之增加。这一部分学生由于日常不重视学习,到了初二、初三就跟不上好一点的同学,逐渐掉队,渐渐地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有了这种毛病,班主任做思想工作,一般是听不进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