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预设和生成的不充分。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个方面,有效的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两者缺一不可。教师预设的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没有全面地了解学生,不清楚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相应对策更是无从谈起,二是对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不能做到每课都仔细斟酌。生成的不足主要体现在重效率轻效果(为赶时间直接告知结果)、重结果轻体验,这些都将导致记忆式的、机械的学习,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实践意识、创新精神不符,是低效或无效的教学。另外,虽有生成,却质量不高或者偏离目标也是较普遍现象。当然,优质的生成对教师绝对是挑战和考验,它考验着教师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是否善于灵活应变,是否善于捕捉、发现和解决问题。
4、学生的差异性给有效教学带来的挑战。教学不是工业化的生产,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各不相同的个体;基础教育也不是搞选拔和甄别,我们要面向的是全体学生。鉴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特征、意志品质、动机兴趣等个性特征的差异,在教学中就出现了学生理解、接受、发展上的差异,如何针对这些差异,力争让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提高,这是对有效教学的严峻考验。实践中,教师倾向于面向中间层次的多数学生来实施教学,那么,如果能扩大教学的针对性也就提高了有效性。
下面的问题是,如何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根据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概括了如下15条经验:
一、课前
1、教师充分备课。
钻研教材。明确每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如何,结合课程标准这一课具体的目标又是什么。其中,教学目标的确定很重要,它是整个教学的核心、方向标,所以要对目标有合理准确的把握,至于三维目标,并非每节课都一定要求全责备。
设计情境。可以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和生活实际,挖掘现实生活中的课程资源,通过实物、图像、活动、语言、背景、问题等来创设情境,以激发兴趣、引起思考、促进现实问题的解决。
设计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所以有效教学强调问题情境和问题意识。要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让哪个层次的学生回答、采用何种回答方式(讨论交流式、集体回答或个人回答、口答或笔答等)、思维受阻如何引导都要预先心中有数,实际教学中再灵活应变。
2、学生自主学习。
教的最高境界是为了不教,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发展这是教师最大的成功。另外,我国的因材施教原则、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都深受大家的认同,那么,老师如何知道今天他的学生是什么样的“材”?今天学生的发展区到了哪儿、哪儿又出了何种问题?这仅凭主观、凭经验、凭大约估摸是做不到清楚准确的。笔者备学生的途径是:提前一天布置学生自主学习,主要包括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做好阅读标记、用铅笔做部分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