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德育教育回归生活?正如有学者所言:“通过具体德育的生活而学习德育。即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回到生活的道德教育,是赋予德育教育以生命本性的教育理念。德育教育回归生活既着眼于学校日常生活,强调学校的德育教育作用、学校教育气氛、同伴关系、同伴群体等非制度的、日常的社会关系与互动的道德教育意义,也着眼于非日常生活,重视制度生活和学习生活中的道德教育。”人的生命之根就是现实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人们生存的共同场所,人是在生活世界中张扬着人的思想、个性与言行,抒写着人的生命存在与人生历程,展现着人的生命意义与人生的价值,人生运行轨迹的每一点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对应、交汇之处。学校德育教育原本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融为一体,是在人生活世界的领域中进行的,它植根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特殊的生活世界。德育教育活动和在教育中的生活都是属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才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根基,是人的一切科学知识和实践行动的根基,是德育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学生个体多种品质生成的奥妙蕴藏的处所,是与师生实际生活发生真实“牵动”极具感性色彩的真实生活场景。德育教育回归生活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德育实践活动,是将德育教育与师生的真实生活融为一体的,在具体、可感、可悟、可触的德育实践中进行的德育教育,其目的是培养生活着的有道德品质的人。但当前,很多中小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较低,它的原因有哪些呢?我认为有以下方面:
第一,德育教育把道德和日常生活分离。德育目标被无限提升,脱离主体品德心理发展规律和道德生活需求;在道德价值观认识上过于强化其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等需要的工具理性价值,而忽视它的满足主体自我完善的价值;在德育过程中无视道德学习主体性,重说教,重外烁,消泯生活世界的主观生动性。这种忽视学习者的情感和生活要求,脱离现实人生的教育造成的后果表现为: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行为;学生在遭遇复杂道德生活时难以适应,无能为力;学生具有“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第二,从根本上作哲学分析,是知德分离、智德分离。在这种分离的状态下,德育变成被割裂的教育的一部分,而不再是生命、灵魂的统领性的东西了。德育本来该贯彻在德、智、体、美等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但却把它抽离出来,并使之独立运行。这样一来,整个德育便失去了其发挥功能和作用的土壤和氛围。
第三,从深层作分析,缺乏情感性是现行德育的机能性缺陷。现行德育并没有把情感作为其核心目标,而道德的深层本质应该是发于情、出于自愿的行为。因为情感是生命最内核的东西,它是最率真、最个性的品性,是极不易伪装的东西。长期以来,我们的道德教育一直是一种灌输的模式,灌输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它的强制性、权威性、约束性、被动性,它把道德等同于知识,把传授知识的方法简单地移植到道德教育中来,它一方面实行单调、空洞、乏味的说教,另一方面采用粗暴的体罚,学校中教师打伤甚至打死学生的事已时有所闻,至于罚款、罚站、罚学生相互打耳光、吐口水也是屡见不鲜。灌输式道德教育造成的危害表现为:一是造成了学生表里不一的分裂人格,一些学生迫于教育者的权威或为了获得“好孩子”的赞颂,在学校里表现得很“优秀”,但在校外简直判若两人。二是造成了学生奴性化,学生在一个灌输的气氛中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独立人格,他们把教师传授的东西奉为真理,没有批判意识与怀疑精神,他们不会自主地进行选择与判断,当他们走向复杂的社会时便茫然不知所措,一些高学历的大学生、研究生也经常上当受骗。
富兰克纳说:“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的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是为体现道德而生存。”这句话道出了道德的真义,如果道德不重视人的情感体验,不能内化为人的品格,不能指导人的生活,那么这种道德则是虚假的。灌输与道德的本质相背,为此,必须建立一种全新的道德教育模式。从道德发生学的角度看,道德是一个高度情境化的东西。当我们说某人有没有道德时,不能脱离具体的情境去谈。古今中外德育的大量事实反复证明,任何国家,如果只是在课堂里,在与具体情境无关的环境下讲道德,那么,其道德就无法避免低效甚至无效的命运。更何况现行德育实践过程中显示出的一个令人费解的事实是,在德育中,教育者自身也缺乏情感、信念的投入,有些教育工作者只是例行公事似的向受教育者讲解、传授道德规范。这样的教育,怎能培养受教育者的灵魂呢?这样的教育,又怎能培养出受教育者的道德呢?因此作为中小学的一名德育教育者,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德育要关注完整的人
德育应该面对完整的儿童个体,关注人的完整性。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活力的人,不是只指人某方面的品质。德育不能只机械地培养学生的某种品质,应该培养完整的人,因为人的每一方面的表现都与这个人的整体情况紧密联系,而一个人提高和完善某一方面的素质也是为了自身整体的提高与完善。关注完整的人,就必须尽可能充分认识和了解一个人的全部,既包括他的学习、交往、健康状况及个性,也要了解他的学校、家庭及社区生活等。教育实践证明,学生的行为风格主要形成于家庭和同伴交往中,学生的行为突变往往由家庭或交往生活中的突变引起。关注完整的人就要关注他的各个方面,完整的人是丰满的、活生生的,不能用简单的几个词或几句话来概括,也不能用简单的好坏来判定。关注完整的人,还应该基于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来理解和认识德育的价值。只有立足于培养完整的人,个人的品德才有真实的依托,德育才有植根的土壤。著名伦理学家德布罗尼斯基曾经指出:不要把道德从人的活动中分离出来,道德不是区别于社会现象中其它现象的特殊现象,不能限定道德的空间范围,道德渗透在生活的一切领域。
浅谈德育教育要回归生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如何面对学生的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