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学生成长于社会转型期,他们的心理状况、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接受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方式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明显增强,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呈现许多新的特点:想独立又缺乏人生经验;想见解又缺少知识基础;想顺利又缺乏良好习惯;想成功又缺乏顽强精神;主要表现为:可塑性强易受感染、好奇心强善于思考、进取心强易受鼓舞、自制力差、活泼好动、持续性差情绪波动。新时期如何针对当代中学生新特点,扎实有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品德教育要从教师自身做起
中学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最直接的模仿对象,教师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用人格的力量去教育人、折服人、感染人,凭自己无私的爱心培育学生的爱心,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它可帮助学生领悟“做人”的真谛,从而引发学生的内驱力,自觉地去追求做一个有品味人,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这种影响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要超过演讲、报告等形式的效果。请听苏霍姆林斯基的诤言-----“品德基础的建立不是靠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因榜样的砖块一天一天地铺砌起来的。”
二、品德教育要从生活细节抓起
生活是由一个个富有生命力的细节构成的,人的精神境界、文明素养、人格魅力是从点点滴滴为人处事细节中体现出来的,学生的日常生活处处有德育,事事有德育,通过对学生生活过程中的具体细节的引导规范,使做人做事的规矩内化为学生良好的习惯。于是我们围绕《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针对本校学生实际(我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缺乏家庭教育,行为习惯较差),拟定了中学阶段必须培养的八个生活好习惯:①按时作息 自主管理。②礼貌待人 举止文明。③勤俭节约 珍惜能源。④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⑤虚心求教 学好本领。⑥互相关爱 真诚相待。⑦天天锻炼 健康第一。⑧遵纪守法快乐成长。在每一个习惯后面又进行分解细化。如对④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分解为“五不”: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报废弃物、不损坏公物、不折花草树木。学生可对照每一个习惯,一点一点地学会,一项一项养成,日积月累,绝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于是有了拣起地上的一片叶子,关好别人忘了关的电源,把零化钱捐给贫困学生等这些细枝末节,这些细枝末节正是从学生生活中提练出来的德育内容,实在具体,可操作性。假如我们从这些细枝末节抓起,培养这些良好生活习惯,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做人处事的知识技能和道理,必将给学生以终身受益。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良好的习惯。”
三、品德教育要立足课堂教学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成长期,是良好思想品德形成黄金时期,这个时期他们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中度过,而在学校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课堂上学习,因而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必然产生深远影响。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各科教师若能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效的。
四、品德教育要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
中学生活泼好动,传统的说教、压制的教育方法是难以奏效的。因此,我们的品德教育必须由单向灌输转化为主体参与式的实践体验,即将德育目标或内容渗透在适合学生的各种有趣的活动中,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彼此启发,相互反应,支持鼓励,气氛感染。例把对学生进行友爱、团结、协作的品德教育放到一次劳技比赛中。把一个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人员相同,需完成的任务相同,在规定时间内看哪个组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务,教师进行评比,然后请各小组人员谈自己的感受,最快最好的一小组学生的感受是:任务的完成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团结协作,每个成员密切配合都为自己的小组尽最大的努力,这是取得成功的关键,集体力量是强大的。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小组的学生感受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会碰到问题(有同学手受伤了),为了帮助受伤同学而耽误了任务完成,友爱第一,比赛第二。又如为了培养学生爱心,让同学们做一个游戏,全班同学分成两组,每组两个人,由一名同学用毛巾蒙住另一名学生的眼睛,然后跟着这名被蒙住眼睛的学生在校园里走上一圈,然后进行角色互换,游戏结束后,由同学谈感受,许多同学深有感触地说,要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特别是残疾人,要学会推己及人。这种在实践与体验的品德教育功能是非常强大的,学生品德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靠教育者精心设计活动,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与体验中实现的,因此,我们的品德教育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走出课堂,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体验人生,让优良品德在学生实践与体验的活动过程中得到内化。
五、品德教育要关注个别差异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学生作为一个个体,都是千姿百态的。他们来不同的家庭,在能力、品质、性格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教育中常会遇到性格暴躁的、逃避学习的、屡教不改的等等学生,这需要我们悉心分析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当遇到性格暴躁过于激动的学生时,可采用情绪转移法,先谈别的事情,等情绪缓和了再调查情况,分析原因,耐心说服。对逃避学习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制订适合他们实际的教育教学目标,一旦发现某个学生出现点滴进步,要及时、适时地给予表扬,使他们真切感受到教师的注意和关心,体验成功的快乐,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对屡教不改的学生,要从思想、生活、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做他们的贴心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可见我们的教育再也不能用一个标准一种模式来要求衡量个性各异的学生,“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缺点多的学生身上要都发现闪光点,在优点多的学生身上也要指出存在问题和不足,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与认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五严背景下如何进行班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