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快速积累,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孩子必须具有足够的能力才能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变革,而这种能力的形成首先是从小培养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好坏关系人的一生。美国著名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列斯曾经列出这样一个阅读的定律:你读得越多,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越聪明。——你越聪明,在校时间越长。——你在校时间越长,获得的文凭越多,受雇工作的时间越长(你一辈子赚的钱就越多)。——你的文凭越多,你的孩子在学校的成绩越高。反之、你读得越少,知道得越少。——你知道得越少,越早辍学。——你越早辍学,越早变穷,而且穷得越久。——摘编自《朗读手册》可见,阅读是教育的核心,我国非常重视阅读,在语文课标中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阅读都有明确的规定。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阅读”要求有15条。其中第4条——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第5条——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第8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在平时考及中考占68分左右(文言文阅读、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名著阅读)可见阅读的重要程度。但学生在答题时感到最难、丢分最多的就是阅读这一大“板块”,最近几年,每次考后都会和学生交谈,了解他们是如何解答阅读题,从中了解丢分的原因,发现学生在做这类题的时候,把文章读了两三遍也不得要领,只能理解其大意,甚至连大意都理解不了,更不要说提出自己的看法。为什么会这样呢?经过反复思考和研究,我认为主要是语感的培养没有到位,也就说明平时的训练方法不得当,没有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起来。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老师在初中三年教学中最主要的任务。
2002年年底公布的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研究报告表明:在每个国家对阅读表现出高度兴趣的学生,在阅读测验的表现都明显高于不爱阅读的学生。从来不为兴趣而阅读的学生平均阅读成绩是474分,远低于经合组织的平均分500分,而每天为乐趣而阅读半小时到2小时的学生平均分数高达527分。由此可见,阅读与兴趣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师首先自己知识面要广,跟得上时代。教师在课堂上能谈吐幽默风趣、能深入浅出,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再加以适当引导,学生就会自觉主动地去阅读大量相关的课内课外书籍。这只是外因部分。内因——即学生呢,刚毕业的这届我从初一开始就改变以往的做法,首先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方法是:1.设计形式多样化的课前导入。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等。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设计导入要抓住契机,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比如:上《卖油翁》,我让四位学生上台做实验(往瓶子里到水)。使之注意力集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就一定会喜欢阅读。喜欢了还不够,还要教学生怎么读。2.教会学生“三想”。喜欢了还不够,还要教学生怎么读。阅读文章应该“三想”:A.读前推想。读前让学生先看标题,标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读它可以了解一些与文章内容有关的知识情况,看完后思考一会儿,本文的文体是什么,文章大概会写些什么内容。B.读中联想:任何一篇文章,其中总有关键词句和精彩的描写,读到这些语句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培养他们多角度联系的思维能力,把文章的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的画面,这对我们理解课文、分析人物性格、体会文章的主旨会起了很大的作用。C.读后续想。读完后还应该根据文章的故事情节、写作思路继续展开联想,来训练联想能力。如《犟龟》设想回去后碰到乌鸦、蜗牛、蜘蛛会说些什么。《清兵卫和葫芦》写续写等。3.推荐一些趣味性比较浓的有益书籍。如《水浒传》、《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集》、寓言等,让学生课外阅读,利用校园文化艺术节让他们上台表演课本剧,来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自觉地阅读其他有益的书籍。
其次重视“读”。平时教学中,读的训练不能少。1.默读。默读就是不出声地读。“新课标”上要求“养成默读的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预习课文时,先让学生尝试运用“三遍阅读法”,第一遍慢读,把不认识的生字词勾下来,将大意读懂,可以让学生完成学案的内容,第二遍稍快,把文字在一定的时间内摄入大脑,理清文章的脉络,第三遍稍快一点,读后想一想文章写得好,好在哪里。茅盾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像这类名人的读书方法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怎样提高学生有效阅读的能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