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适当降低学习难度,使“学困生”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学困生”认识前提差、思维能力差,因此根据教材的不同特征,教法上要不拘一格,灵活多变。讲课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尽量降低学习坡度,分散难点,给予模仿性练习的机会。还要加强变式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情况及时得到反馈。讲授速度要兼顾“学困生”的接受情况,必要时应该放慢速度.讲课语言应尽量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另外特别应加强直观教学,凡能利用直观教具的应尽量利用。比如,讲平行线的性质时,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练习本上画一条与本子横格相交的截线,然后沿截线剪下,观察同位角,内错角,以及同旁内角的特征,从而发现定理。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对“学困生”要优先提问,优先辅导,优先检查评价。评价时,特别应注意“学困生”的进步处和闪光点,及时予以鼓励,耐心激励“学困生”上进,增强学会的信心。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物去说明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去解答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比如:讲《走进图形世界》这一章时,让学生准备一些彩色卡纸,要求在彩纸上画一些等腰直角三角形,老师示范拼一些几何图形,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几何图形,作为作业让学生完成,并将优秀作品张贴在教室,当“学困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墙上,喜悦之情挂在脸上。讲《感受概率》一章时,可设计一些游戏,让他们参与其中,在游戏中感受可能性的大小,掌握所学知识,效果非常好。
从这些学生常见又感兴趣的事物中提出他们没有想到或解答不了的问题,能有效地激发求知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三、适当减少“学困生”作业量,使他们也能顺利完成作业。
数学作业应以课本为主,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布置,题量要适中,可以结合学生能力,拉开档次,不搞一刀切。尤其是“学困生”的作业要以基本练习为主,有难度的题目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做或不做。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解题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数学题目千变万化,但其规律和类型都是有限的。引导学生抓住解题规律,用规律指导练习是搞高质量、减轻作业负担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