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变革之一是提出三维目标,本文从三维目标有机融合、目标的行为主体应是学生、三维目标应是可操作、可检测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使设定的教学目标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的,在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每一个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使其积淀成为人的最深厚、最基本的东西。
关键词:三维目标、行为主体、可操作、可检测
正文:
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行为的指南,教学的每一步骤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和完成,新课程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变革,就是把原来目标单一的只强调知识、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的课堂。
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仍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必须依托教学活动的过程来实现,没有过程就没有体验和感悟,也不可能形成技能。三大领域的目标,既各有内涵,又相辅相成。
但是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课堂三维教学目标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在确立课堂教学目标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三维目标割裂。
三维目标的整合,是新课程关于教学目标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可是更多的时候,教学目标却表现为陈述时逐条罗列,把教学目标机械地罗列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目标之间分割孤立,彼此之间缺乏联系。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看,除知识与能力目标有较强的指向和较强的操作性外,其他两个维度的目标都缺乏实施的具体载体和途径。通常我们看不出这三个维度的目标之间有什么关联,是如何进行整合。
2、目标制定过大。
很多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已开始关注学生的素养,但有的目标制定过大,且比较抽象以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和落实,自觉或不自觉地偏离教学目标,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例如某老师就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统一》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制订了如下的目标:通过学习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塑造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勇敢品格;通过学习文天祥抗元的史实,对学生进行理想人格教育。
案例中的情感价值观的目标是“树立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塑造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勇敢品格,以及对学生进行理想人格教育”,这是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而言,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内容过大,事实上靠一堂课很难实现。不如把教学目标修改为:通过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体验他们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个人品质和坚强意志。通过学习文天祥抗元的史实,了解文天祥崇高的“气节”,对学生进行理想人格教育。
3、学习主体不明确。
往往教师陈述的教学目标的主体不是学生或学习结果,而是教师自己或讲授内容。在平时教学目标设计中常见“向学生讲述……”““培养学生……”“运用……”“使学生……”,这里使用的描述词语是“使”、“培养”,反映出教师设计的出发点还是考虑自己教学行为而不是学生,有意无意之中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这就不符合新课程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要求。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从只考虑自己如何教转变为考虑如何教学生学习,重点考虑学生通过学习有什么变化、应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再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