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灾情教育的意义与策略

2012-08-24 16:00

内容摘要:在中学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如何把灾害教育放在一定地位,以便使学生对当前灾害的严重性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减灾防灾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在思想上能对灾害持正确的态度,在行动上能从消极救灾转变为积极防灾、抗灾,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教师来说,要充分利用地理教材的这一优势,高度重视和全面认识灾情教育,并真正落实到地理教学之中。

关键词:灾情教育  初中地理教学

 

当今人类面临日益严峻的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挑战,需要符合21世纪的地理教育来提高公民的地理素质。所谓地理素质是指与地理学科密切相关的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地理知识的传授和地理观念与意识的培养。其中,地理观念与意识的培养包括:全球意识。国际意识、环境意识、灾情观念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等。通过这些观念和意识的教育,能使青少年逐步确立现代人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引导他们从全球范围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现实,并将本国、本地区置于国际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分析,教育青少年看清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危害,认清自然灾害加剧的原因,以及如何自觉地去从事减灾、防灾工作,增强减灾防灾意识,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国情国策教育、树立振兴中华、奋发学习的崇高志向。

一、初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灾情教育素材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各地地震灾害,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土地沙漠化十分严重,森林火灾更加频繁,这些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重大影响。从气候和地形看,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复杂。联合国减灾科技委员会的报告中这样描述中国:“这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从有人类记录以来,旱涝灾害、山地灾害、海洋灾害每年都在中国发生。”这样的描述在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提供了丰富而又生动的素材。仅以初二年级“中国地理”的教材为例,联系灾害的内容很多。在“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一节中,阐述我国季风气候的一个缺点——一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易致旱涝灾害;夏季风势力强,北涝南旱;夏季风势力弱,南涝北旱。阐述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季风气候中的降水不稳定是造成旱涝灾害的重要原因,从而使学生加强了对事物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的认识。可采取多种措施,因地制宜,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在“自然灾害”相关内容,阐述了我国是自然灾害频繁、类型多样的国家;着重讨论了旱涝灾害及其防治、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地震灾害及其防治,指出旱涝灾害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种气候灾害;水土流失严重,居世界各国之首;土地沙漠化威胁严重;地震灾害频繁,分布范围较广,强度大,震源浅,危害大。同时,也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也做了众多的减灾、防灾工作,如开发水利、根治水患、固沙造林、防震宣传等。通过上述内容,使学生既了解我国是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又使学生了解我国灾害防御的成就和问题,以增强防灾意识,激起趋利减灾避害的责任感,养成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地理教学中的灾情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灾情观念是地理意识、观念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灾情反映国情——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也是一部与自然灾害抗争史。在地理教学中融灾情教育于教学内容之中,以实现地理教学的多元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灾情教育,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繁,类型多样,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灾害特别严重的国家,全国每年损失土壤约50亿吨;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近年来的汶川和玉树地震,人民生命和地方经济都蒙受了巨大损大;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多的国家之一,建国以来每年平均有

地理教学中的灾情教育的意义与策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再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定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