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旅夜抒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渡荆门送别》 是开元十四年 (公元726年) , 李白由三峡出蜀, 沿江东下途中的作品。二十多岁的李白, 意气风发, 对前途充满乐观的憧憬。诗人以雄奇飘逸的笔触, 描写开阔伟丽的景象, 抒发倜傥不群的胸怀。 《旅夜抒怀》 大约写于永泰元年 (公元765年) , 是时杜甫携家小自成都乘舟东下, 途经渝州 (今四川重庆) 、 忠州 (今四川忠县) 。老病交加的诗人, 在浩浩长江上漂泊无依。他以雄浑沉厚的笔致, 表现在茫茫天地山川间渺小的个人, 以及个人渺小的孤愤??两个伟大的诗人, 在同一段江水前, 同一轮明月下, 同用五律, 抒写自己内心的感受。他们的所见所感, 是这样的相似又是这样的不同,人们因此往往把这两首诗并提。以下, 我们从它们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方面作一些分析, 希望对理解这两位伟大的诗人及把握他们的作品有所启示。
一、 憧憬之心与孤愤之怀
首先看 《渡荆门送别》 。第一句 “渡远荆门外” , 用了不辞千里的 “渡远” 开头, 特别又在 “荆门” 二字后加了个 “外” 字, 似乎他的千里之游刚刚走出荆门。第二句又用表示地域宽阔的 “楚国” 二字一接, 一位英姿飒爽的少年, 于乘风破浪的船头临风而立; 辽阔无垠的大地, 一泻千里的江水, 恰似他恣肆挥洒的一腔豪情。三四句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 迅急掠过视野的是一片平旷, 一片坦途。轻舟疾驰, 前程广阔, 年轻的李白怎能不豪情万丈?五六句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月行天中, 影落江底, 月似天镜飞旋而来, 伴他疾舟飞行; 天边升起的云气, 犹如金碧生辉的海市蜃楼。七八句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 轻轻一转, 道行舟之由,离蜀之情。全诗轻快高昂, 字字句句流淌着掩抑不住的憧憬之豪情。
再看 《旅夜抒怀》 。第一句 “细草微风岸” , 起笔就轻而谨, “细草” “微风” 还轻适, 但第二句 “危樯独夜舟” , 一下子就孤危又凄凉了。第三四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境界明朗开阔了一些, 但星月之光却是虚空的, 星月之光使浩淼之江水愈见大, 独夜之舟愈见独, 孤寂之心愈见孤。这样就有了五六句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 一 “岂” 一 “应” , 诗人渺小的孤舟置于浩淼的山川江水之中, 孤愤又如何?还不能撼动一棵江边的小草。而诗至此, 诗人的孤愤之怀, 是 “足以拄撑于天地山川间” 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