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兰花》蕴含的教育智慧初探

2021-05-08 04:25

仲志红

《铃兰花》 是前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作家普 · 沃兰茨 (1893—1950) 的一篇不到3千字的小散文, 入选苏教版 《现代散文选读》 。文章写了小主人公面对 “地狱” 般的洼地, 产生了巨大恐惧, 难以克服。但母亲对一束铃兰花的渴望, 却给了小主人公巨大的勇气, 产生神奇的力量, 怀着莫大的恐惧独自一个人去 “地狱” 把花采了回来。故事情节很简单, 但是蕴含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深思。如何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克服困难、 战胜自我?很多人简单的理解成 “爱的力量” 让 “我” 拥有战胜恐惧的力量。笔者细细品析, 意外地发现本文蕴含着诸多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 现摭拾些许, 以期对我们当前的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 教育要关注细节

老子曾说: “天下难事, 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 ” 细节饱含着理解, 隐藏着智慧, 传递着关爱。教育无小事, 事事都育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注重教育细节, 做好教育细节, 将会使教育更具有艺术性, 也更富有成效。

父母的一颦一笑, 一言一行等细枝末节, 都会像平静的湖面上掠过一只飞鸟, 在孩子的心中荡起阵阵涟漪。细节体现了教育的真谛, 关注细节, 则体现了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文中的 “地狱” 是一个神秘而又可怕的地方, 总是令我心生恐惧, 望而却步。当还不到六岁的“我” , 被父亲要求独自一人去 “地狱” 放牧时, 父亲看出了我内心的惧怕, “笑了笑, 给我打气” , 以坚定的笑容,给予 “我” 探险的力量和勇气; 当 “我” 大声哭叫着从 “地狱” 跑回来, 告诉他们说所有的牲口都不见时, 父亲以温和的挥手, 给予 “我” 怜爱的的镇定和抚慰; 当父亲悟出“我” 撒谎, 怒气冲冲地揪住 “我” 头发, 把我往坡下推, 呵斥 “我” 下 “地狱” 时, 以沉重的责罚, 给予 “我” 严厉的批评和教育; 当母亲猜到 “我” 独自去 “地狱” 采回铃兰花的壮举时, 以温和的抚摸, 给予 “我” 满心的赞许和感动。

文中的父亲和母亲, 充满了教育的智慧。他们善于抓住每一个细节去教育孩子, 或严厉、 或慈爱, 从而收到 “润物细无声” 的效果。

二、 教育要尊重体验

体验式教育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实践教育。它通过受教育者对所处环境的感知理解, 产生与环境相关联的情感反应, 并由此生成丰富的联想和领悟, 在心理上、 情感上、 思想上逐步形成认识, 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

文中的 “我” 从记事起, 就对 “地狱” 恐惧万分, 不敢靠近。久而久之, 这颗 “害怕” 的种子就在 “我” 幼小的心灵中生根、 发芽、 长大。因而, 当六岁不到的 “我” 第一次被父亲强行派到 “地狱” , 身临其境放牧时, 这种深入骨髓的惧怕体验就更为强烈地裹挟着 “我” , 吞噬着“我” , 以致 “我” 编造弥天大谎, 被父亲狠心地推下 “地狱” , 绝望地挨到天黑, 哭成了泪人回到家。顷刻之间,母亲柔软的心被 “我” 的泪水濡湿了, 流淌出一股温润的涓涓细流。她不仅理解了一个孩子心底的恐惧, 尊重了一个孩子的情感体验, 没有再以家长式的强硬手段逼迫孩子去 “地狱” , 还诚恳地要求父亲也能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 不要再叫 “我” 去 “地狱” 。在母亲的感召下, 父亲果真再也没让 “我” 到 “地狱” 去放牧。正是因为父母亲对 “我” 的这份尊重, 才有了 “我” 第二次独自去 “地狱” 为母亲采回馥郁芬芳的铃兰花的自主行为, 和最终战胜恐惧的英勇果敢的壮举。

三、 教育要选对方法

有位哲人说过, 每个孩子都是花园里一朵独特的小花, 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芬芳。因此,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要因时因地采用合适的方法, 让每一朵小花都盛开出自己的春天。如果不讲究方法策略, 一味地独断专行, 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兵书上说“不战而屈人之兵, 为上上策” , 所以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 也要讲究方法策略。

《铃兰花》蕴含的教育智慧初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故都秋深深几许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