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微课:影响微课质量的关键因素(2)

2021-05-08 04:27

微课制作涉及哪些技术,受哪些因素影响呢?如图1所示,微课的形成,包括微课的教学设计(授课逻辑)、教学资源制作技术、语言表达技术和视频录制与加工技术四个方面。第一,教学设计能力受讲授者原有知识体系、综合人文文化、教学实践性知识(PCK)影响,水平因人而异,而微课的教学设计因其时间短、焦点要集中等因素而显得尤为困难,需要积累经验,更需要重点思考设计。第二,教学资源制作技术,实际上考查教师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搜索与甄别、获取与加工以及数字化表达技术。而这一方面的能力是教育技术培训一直努力想达到而仍未达到的目标,可以从每年提交的教师多媒体课件参赛作品评价中得到佐证。第三,语言表达技术源于讲授者原有的个人语言风格、文化积累和思维品质,相对较为稳定,不会因短期微课培训而改变。第四,视频录制和加工技术,即包括录制、剪辑、格式转换及字幕配置等。

由此可见,微课培训热中的培训者,用简单的视频录制术及假想中的成品质量、阅读质量“神化”了微课。在实际制作中,教师延续自己原有上述四个方面的储备,较少人能够制作出优秀微课作品。可以想象,在微课网上,能够从数字上像过去囤积课件一样囤积微课,但不一定能从质量上结出令人欣喜的成果。

如果要保障微课的质量,培训要抓的不只是视频封装的最后一环节,而更多是设计开发与表达上。学科教学出色、技术精湛的跨界人才总是少之又少,因而,整合人才形成建设团队,根据各地方学习者的特点和使用的需要,开发有质量的微课程是有必要的。李玉平式微课程的“现象—问题—解决策略”数字故事呈现模式,开发了多辑微课程,并已嵌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应用中,值得参考借鉴。

追问三:什么样的微课才是优质微课

观点三:未建立具有信度和效度的微课评价体系,是影响微课质量的第三个关键因素。

什么样的微课才是优质微课,追问的是微课的评价问题。评价是建设的导向,我们需要从评价着力,导向优质微课的建设。

首先,微视频受欢迎,在于其顺应了碎片化阅读的特点,是阅读者原有学习系统中的阅读巩固或阅读拓展。微课的价值也并非仅限于传播学科教科书知识点,而在于从广义的课程资源的概念去理解它[3]。因而,即使在教育行内评价微课,也不应仅从单个微课去评价微课,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实践中评价其对学习的整合性,即该微课在学习活动中角色、功能、支持差异化学习的针对性等,以促进教育公平。因而,对于微课的评价,其导向功能在于促进微课内容设计的改进、促进微课程结构链的修订以及对学习目标的效果评估等。

其次,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目的与目标、评价主体与客体、评价标准与方法等,对评价结果的评估存在信度和效度问题。在不少评价的实际操作中,更多依赖于评价者的隐性高级认知,而非框架式的评价标准和操作。在全国赛事上,可聘请行内知名专家进行评价,认知层次较高,评价信度和效度有一定的保障。但是,地方赛事的微课评价,处于“发展中”状态,评价信度和效度都打了较大的折扣,从而产生微课不微、获奖不优的现象,容易引导教师产生认知矛盾。

最后,对于赛事中单个微课的评价,不应钻进技术和艺术高精尖的误区,也不应包罗万象,将微设计、微教案、微反思、微练习等打包到微课中去,增强其庞杂性和冗余度。其评价标准和评价权重的建立,更应该侧重于评价微课信息中传播的价值取向、信息组织呈现的策略及其对学习支持的效果。在诸位学者的定义中,胡铁生老师提及情境化,郑小军老师提出了情境化、趣味性、可视化的特性,反映出他们对微课内容呈现方式的要求。但是,由于学习内容性质属性的不同,学科思维品质或传播目的、目标的不同,其建构策略需求不一样,要视目标和内容需要去选择和设计。因而,笔者认为赛事中单个微课的评价,应按其教育功能来分类评价。例如,教学微课归入学科领域去评价,德育微课归入德育研究领域去评价,实验微课归入实验系列中去评价等,避免从唯技术观和艺术观的评价角度出发,淡化了微课阅读的学习背景。

结论:微课要聚焦于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笔者在《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书中介绍过“素材资源型微课”,表达微课内容不止于教考试的知识点,微课也不只服务于传统课堂教学。根据微课的教育目的,笔者也给出对微课的理解描述:微课,是提供给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并配合相应学或教的活动形成主题学习的微型视频,视频长度在3分钟至8分钟为宜;视频内容的呈现方式根据学习目的、用途以及内容性质开展建构策略设计,以促进短时注意力聚焦下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如果从以学习主体为上、以内容为王的角度出发,从事物的哲学本质考虑,笔者认为,开发微课时,要思路清晰地明确三个方面:

为什么用?——价值取向

传达什么?——知识内容

怎样表达?——呈现技术

如图2所示,从开发视角看,由上至下形成设计层次;从质量视角看,由下至上形成评价层次,指导微课的选题、内容呈现逻辑和实现技术。而内容呈现和实现技术,需要开发者储备较好的学科教学加工能力、认知心理学、信息传播学、学习记忆金字塔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化表达的技能,如PPT的图文表达技术、思维可视化的表达技术等。这些都将支持和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度和深度,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项建标,蔡华,柳荣军.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2】段烨.培训师——21项技能修炼(下)[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3】龙丽嫦,曾祥潘,简子洋.用技术解决问题——教师信息素养88个情境实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发展中心)


三问微课:影响微课质量的关键因素(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内翻转”教学方式中的应用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