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中的微课应用分析
下面以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教材《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一课的教学为例,分析其中微课的应用。这是一节探究课。探究教学是课程标准提倡的教学方式,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也是物理课程的重要目标。然而,在探究教学中常常遇到一些困难。例如,在短短一节课内,学生面对新现象,要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并开展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实际上学生匆匆忙忙,探究的思维并没有真正展开。“评估”是物理课程标准中的探究“七要素”之一,在真实的科学探究中非常重要,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也很有价值,而在探究教学中往往没有时间展开;另外,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常常假设学生没有预习,按照教材设计的探究思路一步步展开教学,而实际上部分学生提前阅读过教材并自认为掌握了探究的思路和结论,使探究教学的效果受到影响。
微课的应用和翻转课堂给困难的解决提供了启示。通过学生课前的预习和思考,为课堂上探究活动的充分展开赢得时间。在课前预习时,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教材,通过教师制作的微课引导学生对教材上的探究过程进行评估。在教材的探究思路基础上,学生展开批判性思维,设计新的探究。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在课前,先通过第一段微课介绍摩擦力的基本知识;在微课末尾提出研究的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并布置任务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是如何探究该问题的。然后学生观看第二段微课,获得科学探究方法、思路上的指导(主要针对科学猜想、设计实验时猜想对控制变量的影响),第二段微课末尾布置任务让学生对教材中的探究过程进行评估和改进。学生在评估时,由于来自生活经验的影响,一般会在教材中的猜想基础上,提出更多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物体运动速度’有关”,并基于新的猜想改进教材的实验探究过程。
在课上,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快速地对学生自学知识的成果进行检查、反馈、提高。然后开始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交流对教材的探究过程的学习和评估,并讨论增加新的猜想后实验设计应如何修改。全班师生讨论并确定方案后,学生开展探究、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总结在知识方面的收获和在科学探究方法方面的收获。
在此案例中,为提高探究教学的效果,借鉴了翻转课堂的思路,应用了两段微课。第一段用微课介绍知识,比起教材的文字介绍,微课具有传递信息形式丰富、直观、信息量大的优势。第二段微课为学生评估和设计新的探究方案搭建支架,直接指向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同时,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微课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探究过程进行评估,既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又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课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开展探究活动,经历知识得出的过程。微课被置于教学设计的整体中,课前、课上的学习探究活动融为一体。
在信息化时代,必须认真思考信息技术对教育方式带来的影响和改变。技术是工具,教育是目的。以育人为中心,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研究微课的应用,可以促使微课在教育中发挥最大效用,也有助于微课的推广普及。
注:本文为北京物理学会课题《初中物理课程中科学方法教育的设计与实践(批准号WLXH1429)》和《初中物理教师培训微课模式研究(批准号WLXH1442)》成果之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作者单位: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北京三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