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高中地理教学

2021-05-08 04:28

袁 君 马丹丹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集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特性于一身,具有较强的知识性,更具较强的实践性与浓厚的趣味性。但在传统的地理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大班授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差距较大,而授课步调却无法因人而异,导致“吃不饱”和“吃不好”的现象并存。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更是无从谈起。其次,传统的讲授法导致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不大;一节课40分钟对于学生来说又过于漫长,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再次,高中地理必修1的内容主要涉及自然地理,原理性知识较多且抽象性较强,不易理解。学生在预习时,只有课本等文本性辅助资料,学生普遍反映看不懂、学不会。最后,图是地理的“语言”,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地理特征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地理学习方法。传统教学无法动态、直观地展示某些复杂的地理现象及绘图实操,很多学生不能且不会通过读图和绘图探究各现象之间的联系,只能采用背诵的方式记忆知识,形成抽象而模糊的认识,看图及绘图的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且极易丧失学习兴趣,效率低,效果差。

微课的特点和作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在教学时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要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当前,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受到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及学校的重视,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新热点。运用微课,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传统教学中的一些问题:(1)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定步调,反复地学习和观看微课,直到掌握学习内容。(2)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时间短,且知识重难点突出,条理性强,学生易于记忆和学习。(3)通过观看微课中的视频或动画,再加上教师的解说,学生可以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模仿和绘制,提升自身的看图、绘图能力。(4)学生通过观看教师录制的微课,对重难点的理解会更到位;自学的效率也会提升;课后还可通过复习查漏补缺。

教学案例

“水循环的类型”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学生在高一已经学过。其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说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区别,且能绘制出简单示意图。

微课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展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的flash动画→教师讲解水循环的过程→教师绘制水循环过程图→列表对比总结三种水循环类型的区别。

本课借助微课,以不同的应用形式开展教学,每个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如下。

1.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学生观看微课《水循环的类型》,并通过微课中的练习题自己测试学习情况,根据学习情况自行调整学习进度,也可以反复观看微课。微课的动态演示有声有色,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进度及教学内容的深度。而以前采用学生阅读教科书或者听教师讲授的教学方式,在该环节会出现部分学生理解较慢、课堂效率较低、学习兴趣不高等现象。教师不能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如课堂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深度等。

2. 描述水循环的过程,并绘制出简单示意图

学生通过反复观看水循环的发生环节,掌握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及内容。微课增强了学习的直观性。通过“学—绘—评”的方式,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并学会绘制水循环图,有效提升读图、绘图的能力。在使用微课前,一般采取“教师讲授,师生一起绘图”来实施该环节。由于水循环的发生环节较多,学生不易记忆,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重复绘图,因此不能保证大部分学生都能学会绘图。学生的读图、绘图及探究与实操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3. 列表区别不同类型的水循环

学生分小组探究,重复观看微课。通过再现和回放水循环内容及过程,学生能够在不断对比和分析的过程中梳理和掌握地理知识结构。这一环节此前一般采取“教师列表,小组讨论总结”的方式实施,学生无法重复观察和对比分析水循环发生环节,不利于对地理知识结构的梳理和掌握。

教学效果分析

本课的施教对象为高二理科班(7班、8班、15班),高二文科班(18班、23班)的所有学生。其中,7班、8班为理科普通班,15班为理科实验班;18班为文科实验班,23班是文科普通班。我们对这几个班分别以课前看微课、课上看微课、不看微课三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学结束后,我们采用测试、问卷调查、访谈的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

1. 测试

教师通过包含6道选择题和一道材料分析题的微练习对学生进行随堂测试,了解微课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测试成绩见表1。

由表1数据分析:应用微课教学的文科23班与不使用微课教学的文科18班的平均分相差12.6分,而在距此测试最近的一次月考中,文科23班的月考成绩平均分低于文科18班14.33分;应用微课教学的理科7班、8班与不使用微课教学的理科15班的平均分相差31.9分和45.8分,而在距此测试最近的一次月考中,理科7班、8班的月考成绩平均分低于理科15班36.3分和48.1分。从测试成绩的变化可以看出,运用微课教学后,无论文科还是理科,普通班与实验班学生的平均水平差距都在缩小,由此说明微课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理科15班和文科18班两个实验班的成绩较高,而其余三个普通班,尤其理科普通班8班仅25.7分,这是因为实验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的初始水平差异较大。

2. 问卷调查

在测试后,我们又安排文理科实验班的学生观看了微课视频。为了探究微课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程度如何、对学生的哪些学习阶段有帮助等问题,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相关数据及分析如下。

由表2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微课的应用对教学是有帮助的,但对课程学习的帮助一般。理科班,尤其是理科15班的学生对微课的接受程度略高于其他班级。

由表3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微课适合新课学习以及突破重难点,说明它很适合学生预习及自学。

由表4可见,理科班的学生比较喜欢微课,而文科班学生较喜欢传统教学。这反映出文理班的学生对上课的需求不一样。对文科班学生来说,地理是高考科目,他们更看重的是学习内容,已经学会的内容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大。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还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采用合适的教法,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基于微课的高中地理教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化学反应速率及比较方法》微课教学实录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