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思考应用研究构建论文(共4篇)

2021-05-08 04:30

  作文应该都是语文教学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了,同时它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综合的反映。语文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认知规律,还学生张扬个性、抒发心声的本能愿望,完善学生的人格。本文就整理了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范文,供大家欣赏。


  第1篇:外晰内活:构建作文教学新常态


  傅登顺(建德市教师进修学校,浙江杭州311600)


  [摘要]学生不愿写作文,作文质量停止不前;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这些已是作文教学多年的顽症。构建“外晰内活”的作文教学新常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当下作文教学的窘态。清晰的写作动机,激发写作的内驱动力;明晰的阅读对象,激活交际语境表达;洞“晰”的发表平台,激励评改的自觉性。


  [关键词]外晰内活;交际语境;作文教学;新常态;构建;写作


  首先,厘清顺序。打开话题前,先要厘清头绪,搭好框架,而不是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表达顺序,既是习作的基础,也是习作的难点。它包含文章的结构顺序,构段的逻辑顺序,前言后语的表达顺序和词语间的前后顺序等。著名儿童文学家曹文轩说过,阅读是弓,写作是箭,箭能射多远,关键在弓能发出多大的力。要鼓励学生学习阅读表达的顺序,并针对具体内容做出选择。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课文,而采用的表达顺序各不同:如《桂林山水》采用“总分总”顺序,展示桂林山水相连的整体画面;《记金华的双龙洞》采用“曲径通幽”的顺序,逐步进入胜景;《七月的天山》采取“移步换景”的顺序,凸显了天山“一天跨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色变化特点。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熟悉、领会不同表达顺序的不同作用,并进行尝试性运用。


  一、清晰的写作动机,激发写作的内驱力


  写作是一种需要极强的动机、情感、意志参与的复杂的技能性活动。写作动机也就是“为什么要写”——写作目的。纵观当下作文教学激发学生写作动机主要靠两条:一是任务驱动法。即利用所谓的作文指导课,向学生布置写作任务,学生是在任务驱动下写作。二是惩罚倒逼法。针对学生不愿写作的状况,采取惩罚措施,如没有按要求写的重写,不按时上交的罚写,抄袭的向全班检讨后再写等,学生是为了不受惩罚而写作。因此,无论任务驱动法也好,惩罚倒逼法也罢,学生都是被动写作,长此以往,必然产生抵触情绪,越来越怕写。搭建“有料”“有法”“有目标”的引导途径,帮助学生明晰写作动机,并配套相应的“干货”,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一)有料


  习作动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内容积蓄而逐步喷发出的。笔者一直不主张“无备而作”“突然袭击”的习作练习,因为这类练习只是原有内容的再现,原有思维的平移,达不到教学提升与发展的目的。那么,如何使学生写作动机从清晰走向强烈,写作构思更为完美呢?


  首先,写作任务前移。即在开学之初,就要把一学期的写作任务、目标、要求、注意事项、将采取的措施,以表格方式提供给学生,使学生早知道、早计划、早打算。在单元教学之前,先明确单元习作任务,并厘清与前后单元习作之间的关联,把握练习梯度。


  其次,畅通积蓄渠道。笔者不是很赞同“把经历的事情写下来就是一篇好作文”“作文就是把所说的写下来”的说法。因为作文的书面语言要比口头语言更规范、严谨;作文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需要有虚构与加工成分。同时,语文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没有严格的梯度区分要求,可以超前与跨越,习作内容的积蓄要努力畅通多元渠道,学生生活中所涉及内容都可以纳入习作内容的范畴。


  再次,引入最近发展区。量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更需要质的提升。写作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共同追求。要把质的提升触角伸向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一是在教师引导、同伴互助下采取删繁就简、去伪存真、汲取精华的处理方式。二是深入认知新领域,从新事物、新视角、新感受、新思维等认知过程中把握事物的本质,激起“一吐为快”的强烈表达欲望。


  (二)有法


  新颖、充足的内容是明晰动机的首要前提,但“有料”不一定就能自信。很多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写作前觉得很有把握,跃跃欲试,但一进入静态的写作,思维却被屏蔽了,成了“闷葫芦”不知从何说起。这是缺乏方法的具体表现,有必要进行针对性引导。


  再次,前后照应。习作既要能自圆其说,又要给读者留有余地。为此,在写作过程中要做到前后照应。前后照应包括首尾照应,也包括段落之间的自然过渡,段落中前言后语的搭配等,要言之有序更具逻辑思维。


  其次,突出重点。如果说注重表达顺序让人明白,那么突出重点就是使文意更深刻,深刻是习作表达的核心。突出重点,把事物写生动,是一种技能;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一直以来大家错误地认为写生动是因用上好词好句,强调好词好句的积累。其实,生动不是言辞方面的问题。生动的核心是具体,只有写具体才能写生动。一是把瞬间发生的事展开来;二是把综合性的事情分解开来;三是多用名词、动词,少用形容词和副词。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的杨梅描写分为形状、颜色和味道三部分。杨梅颜色的描写从淡红、深红写到“变成黑的了”。这类技能需要从阅读中提炼知识,在训练和运用中转化为技能。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语文教学的难点是作文教学。学生为什么不愿写作文,无非是这么几个原因:学生没有写作动机,为写而写;学生写好作文没有阅读对象;学生写了之后没有地方发表,没有成就感”[1]。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作文教学忽视写作外围因素而导致“不愿写作文”后果。又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到六年级的写作题,绝大多数是“可以写……可以写……也可以写……”的内容要求。“可以读给……可以读给……也可以读给……听取意见后修改”的评改要求。这样的教材编写体系给予学生太多的选择,不受任何限制,这会让学生因为提供太多的选择而陷入审题的陷阱。[2]作文的自由不代表自主作文,自主作文也不代表就能创新作文。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习作教学同样需要为学生创建内外协调的教学生态环境,并使之成为写作教学改革的新常态。

作文教学思考应用研究构建论文(共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浅论作文评语对作文有效教学的重要性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