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大,小学第三学段的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机会越来越多。面对海量的生活信息,学生就得通过各种方式接触生活化阅读,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连续性文本,如各类说明书、车站站牌表、活动宣传海报、超市促销广告等。这类内容的教学在语文书上几乎没有,阅读课上涉猎也少,因此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和引领。教师也需以课内为抓手,结合课外拓展生活,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资源,以习之有效的作业设计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转换文本,链接教材提取信息
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中,虽然非连续性文本占的比例较小,但基于非连续性文本指导缺失的现状,教师要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充分解读教材中文本的内在含义,挖掘并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有意识地把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有机地整合起来,努力实现两种文本的互相转化、渗透和补充,通过一定程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是将连续性文本变换形式,创建非连续性文本,如渗入表格、图形、说明文字等因素,培养学生提取文本关键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前、课中或课后因时因课制宜,分层设计作业单,引导学生用图表的形式梳理、罗列文本关键信息。
(一)课前“预习单”,提取信息理框架
课前预习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需精心设计“预习单”,它能帮助教师摸清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发展水平,从而寻找适当的衔接点和切入点。同时,它也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减少预习的盲目性,使其真正经历预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笔者在设计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说明文《鲸》的预习单时,紧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以概括意思为主,列举说明方法为辅,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特点,发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这样的预习单,以表格的形式梳理,类似板书,条理清晰,指向培养学生从连续性文本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预习单的第一题,有效地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初步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同时也为在课堂上梳理课文内容做了铺垫,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这样的作业设计,既为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概括能力提供“扶手”,也为非连续性文本提取信息能力找到训练点,可谓一举两得。
(二)课堂“学习单”,转换文本提升能力
课堂中蕴涵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它可能是课文内容的重难点、可能是知识的生成点,可能是情感的出发点,也可能是技能的培养点,思维的发散点。因此,课堂交流中使用的“学习单”,必须根据学生的起点、文本的内容、课堂的把握等因素,精心设计,与教学环节紧密结合,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系,非连续性文本的一大特点就是用图表来直接显性地说明问题。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连续性文本中的要素,通过设计表格等方式,使其转变成非连续性文本,从而提升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如,在一次全区公开课比赛中,一位青年教师上的是四年级下册的《寓言二则》中的《扁鹊治病》,该教师精心设计了一分《处方单》,让学生做“名医扁鹊”,为蔡桓公开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