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师主张通过课文精读、课外泛读和日常积累来帮助学生记录素材。如,黄铁成对生活作文教学策略进行实践研究,提出四个策略:策略之一,在体验中活化积累。让学生进入生活,参与实践体验,将体验积累起来。策略之二,在实践中开拓表达空间。倡导“自由作文”、“真实作文”,引导学生全面思考问题,扩展思考角度进行作文。策略之三,还原作文的本质———交流。提倡作文实用性,促进交流沟通能力的发展。策略之四,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己评价,突出其主体地位,同时注重评语的激励作用。
以兴趣和感受为导向,洪云提出策略:首先是感受生活,积累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小学生年龄小,认识能力有限,他们只会注意自己感兴趣的事,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目的寓观察于学生的兴趣活动中。其次是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兴趣可以激发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最主要的动力。小学生天性好奇、好动,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呆板的作文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制造一些材料,提升学生的兴趣。最后是重视评改,提高能力。评语能够刺激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对作文更有信心。而单一的教师批改作文会让学生处在被动地位,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修改作文的过程,调动学生的热情。
3.生活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许多专家和一线教师从不同方面对生活作文教学的模式做出了一定的研究和思考。如,彭楠就生活作文教学模式做出了以下几点探讨:(1)以“大量阅读”为依托。学生生活经验有限,需要依托大量的阅读方可获得知识经验的积累。(2)以“生活体验”为源头。通过生活体验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对生活作文的热情,使写作基础得到提高。(3)以“真情表达”为目标。通过生活作文使学生面对生活,告别套话、空话,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的真实情感充分显露。
金加锦从走进生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的角度构建作文教学模式,具体表现为:在社会背景下,带领学生观察生活;在生活活动中,组织学生融入生活;在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从点切入,夯实基础;分线入轨,掌握写法;全面拓展,自由倾吐。听声想象,看物联想,动手创作,设计生活。
顾三川、许艳红等在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模式的研究中指出:一是加强教师生活作文教学的理论学习;二是强调师生民主平等,削弱教师权威,给学生平等的地位;三是多观察、多积累,获取丰厚的作文素材;四是作文命题时体现生活化;五是教材内容联系生活,拓展教学素材;六是以生活化为宗旨,指导作文教学;七是创设活动,联系生活,倡导写作内容生活化;八是作文批改注重生活化。
三、问题与展望
1.生活作文教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有待加强。生活作文教学的思想虽然早已有之,但真正从理论层面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提出作文要与生活紧密联系,由此引发了人们对生活作文教学的关注和探索。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众多成果大都是中小学一线教师实践探索的成果,专家学者对生活作文教学的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生活作文的本质是为了生活而作文,是依托生活而作文,还是其它?生活作文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生活作文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取向是什么?生活作文教学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生活作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有效策略有哪些?这些基本问题尚未从理论上做出系统深入的诠释和回应,一句话,生活作文教学的理论基础还不够坚实和丰厚。因此,需要加强生活作文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需要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语文课程教学论等学科论证分析上述问题的实质及其联系,需要通过古今文献资料的纵向分析和中西文献的横向比较,深入挖掘生活作文教学的思想资源。
2.生活作文教学与生活教育的关系理应给与足够的关注和研究。生活教育是国内外历久弥新的教育理念。自陶行知以来,许多学者都在关注研究生活教育,探讨将生活教育纳入到自己的研究和教学活动中。陶行知教育思想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核心。陶行知强调,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他主张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读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能力。从教育价值追求来看,生活作文教学与生活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生活教育理论理应成为生活作文教学的理论基础,至少是重要的支撑理论之一。而从目前的生活作文教学研究来看,研究者的兴奋点大都集中于生活作文策略、技法的探讨,缺乏宏观视野,缺乏对生活作文教学终极价值的追问,缺乏对生活作文教学与生活教育内在关系的研究,致使生活作文教学始终处在作文教学方法改革的层次上。因此,要想使生活作文教学走进“新天地”,实现更高的教育价值,必须重视生活作文教学与生活教育内在关系的研究。
3.小学阶段生活作文教学的独特性研究将成为研究的重点。从已有研究文献分析,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作文教学的内涵、意义、模式、策略等方面,不仅缺乏生活作文教学的理论基础、教育价值追寻等重大问题的深度拷问,而且缺乏不同学龄段生活作文教学独特性的具体研究。生活作文教学的模式、方法、策略固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是套用这些“普适性”的原则、方法来指导小学阶段的生活作文教学,肯定是难以奏效的。小学教学不同于中学,小学生活作文教学也有自己的独特性。比如说,小学生知识面窄,生活经验贫乏,如何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体验,进行生活作文教学,这是小学生活作文教学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又如,小学生处在学龄初期,是身心发育比较迅速的阶段。他们可塑性大,模仿力强,但是非观念模糊,一切行动往往从兴趣出发。同时他们活泼好动,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讨厌说教,乐于参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在活动中有极强的表现欲。如何抓住这些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把作文教学寓于活动中,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作文教学,也是小学教师必须研究破解的教学问题。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生活作文教学,必须研究、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实际以及语言的积累程度,把握小学作文的性质,了解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针对小学生的独特之处探求更适合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的原则和策略,如此方能收到较好的作文教学效果。